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我在寮國的日子——永珍印象

復活節假期的第一天,我受邀參加學校舉辦的寮國義工團。寮國又叫老撾,鄰近泰國和越南,有自己的語言和貨幣。這個地方對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國度,臉書上也不曾有朋友記載有關她的圖片和故事,能成為朋友間第一個踏足這片國土的人,內心確是難掩興奮。

出發當日大家睡眼惺忪地來到了機場。五點二十分的赤臘角機場二號客運大樓站滿了前來集合的學生和送行的家長,學生換上了湖水綠的團衣,遠看像朵朵青蓮。當時天仍未亮,大家作最後檢查,聆聽領隊的叮嚀,然後一路浩浩蕩蕩地走進離境大堂,為期五天的挑戰正式展開。

由於香港尚沒有前往寮國的直航航班,我們得先搭乘飛機前往曼谷,再轉機至寮國的首都——永珍。永珍機場狹小,入境後取行李的地方,讓我想起了倫敦的希斯路機場,一樣簡陋。等待行李期間,大家都慢慢感受到當地熾熱的氣温,不斷在臉和四肢塗抹大量防曬乳。當我們離開機場,踏足室外,感到自己像一塊快被融化的牛油,立馬跳上看起來簇新的旅遊巴。

旅遊巴的窗外貼上了一層抗熱的防曬塗層,因此看起來有種灰矇矇的色調。不過永珍這個地方塵土飛揚,而且時值當地最炎熱的月份,遼闊的天空被這股悶熱的氣候悶壞了似的,一片霧白不見藍天,所以在旅遊巴上看不清楚也不算是種損失。

永珍的景點不算多,因為行程緊密的關係,我們只去了兩處,分別是塔鑾寺和凱旋門。旅遊巴載我們到塔鑾寺的時候早已經過了凱旋門,可見這個地方並不大。

寮國是個佛教國家,近八成國民為佛教徒,因此當地的佛寺很多。我們參觀的塔鑾寺,更是當地的地標,然而由於天氣炎熱,大家都沒有太多的耐性聆聽導遊講解。到處張望的我看見寺廟入口附近有許多提着鳥籠兜售的人,原來裏面的小麻雀是供遊客買來放生之用,我想起了獻鳩放生的故事,內容大致上是諷刺這種把放生當作形式來執行的人,不但沒有了解放生之善意,反使更多雀鳥失去自由。




 永珍的建築物普遍不高,因此當地居民得享又高又廣的天空,雖然並不太藍。當地氣候乾燥,下車步行了一會兒,大家都感到又乾又渴。
來到永珍,我們當然不只是觀光客,此行的目的在於服務和文化交流,所以大家到了一所孤兒院作義工服務。當地的孤兒院佔地不小,院舍由好幾座平房圍建而成,中間有一塊大草坪。一百多個孤兒被分配到十來座平房裏生活,他們平日在主樓上學,下課便到草坪作遊戲。我們除了觀看他們的歌舞表演之外,還分組到了不同的平房探訪,更和當地小孩在草坪上遊戲,大家臉上的笑容,大概不會在平日枯燥的課本前找到。












探訪孤兒院的心情比探訪老人院好得多,雖然兩者都孤苦無依,但是兒童的思想比較簡單,而且透過遊戲、陪伴和教育,能夠改變他們的心智,讓他們重新體驗人間的美好,能為人帶來希望和光明的感覺;老人院帶給我的感覺正正相反,總讓人感到無力。不過,當孩子們興奮活躍地遊戲時,在一旁拍照的我突然感到一種被置身事外的難過。該不會是初老症狀吧?




黃昏之際旅遊巴停泊在凱旋門附近,讓大家匆匆留影。這座凱旋門,不免讓人想起巴黎市中心那一座。寮國曾是法國的殖民地,這座才幾十年歷史的凱旋門,也正正建於首都永珍的中心,車輛來去時總會經過,不知道是不是當地人對殖民者的追憶呢?

當天我們十二點半抵達永珍,直到晚上九點多才到達酒店,結束一天的行程。在永珍的短短九小時裏,我尚且沒辦法好好認識她,更遑論了解。這地方遠不如鄰近的曼谷繁華,沒有麥當勞,也沒有連鎖超市,當然也沒有購物中心;儘管這地方接近荒蕪,不過這裏似乎還保留着一股法式寫意,叫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我在寮國的日子 序



過去五天,我身在一個沒有麥當勞的國家;回來前夕,在四十度的天氣下感冒了。

旅程中流下了許多汗水,看見了許多風景,見識了許多新鮮事物,希望能盡快把這幾天的精彩事好好整理,與她們分享。旅途中我不時想起她們,若干年後她們長大了,不知道我們會不會一塊兒參加這種熱血義工團呢?那時候的我,又是怎樣的呢?


《那年的天空……》

從她們的閱讀摘錄心得中挑幾本貌似有趣的書來讀,並非我的職責,而是我的興趣。

閱讀是個人的事,是一場精神旅遊,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無聲的交流。讀者的想像是一盒繽紛的顏色筆,填滿作者苦心經營的填色冊,交織出一幅獨一無二的圖畫。我總被迷人的圖畫所吸引,因此只有不斷的閱讀,才能讓我的世界裏的色彩延續下去。

閲讀同時也是連繫外界的橋樑,並不那麼封鎖。它讓人在最短時間,最經濟的成本下打通世界。透過閱讀同一本書,朋友之間也可以建立共同的語言,從討論之中了解彼此的異同。這是一種不太需要見面或相約的交往,只求心領神會。當我在閱讀時總能感應對方,偶然停下分享,互嘲一番,適合行事點到為止的我。踏入社會後總是難以常聚好友,能在生活裏留下的,必定不是吃喝之輩,至少得有共同興趣。僥倖身旁還有幾個愛讀書的朋友,透過閱讀彼此勉勵、揶揄,使我被生活壓搾之餘,至少得到丁點精神安慰。

這些都是我離不開閱讀的因由。






「那年的天空很藍,雲很白,
空氣透明得像甚麼也沒有。」

上文來自香港畫家李志清的繪本,探討城市的發展為人類身心發展帶來的不利轉變,帶出都市的冷漠疏離以及人類的自私自利。他的觀點也許是老生常談,但對於閱讀年資短淺的她們來說,是個不錯的起步。

眼下的假期又是一次精神充電的寶貴機會,希望她們也能一嘗讓文字緩緩住進心中,發芽生長,等待結果的滋味。

2016年3月17日 星期四

斗室之愛:抖室 (Lenny Abrahamson, 2015)

《抖室》是今年奧斯卡呼聲頗高的其中一部電影,同期還有憶述畫家祕史的《丹麥女孩》和漫談女人之間情愫暗生的《卡露的情人》。

與新朋友看的首場電影,我選擇了《抖室》,大概是因為不想牽扯感情話題。《抖室》的主題是創傷修補,以多年前一宗令人不寒而慄的禁錮案為背景,描述女受害人獲救後如何重建自己,面對世界的經過。片名《抖室》取自諧音「斗室」,指的是母子受困的狹窄房間,同時也暗示女受害人被隔絕的恐懼(顫抖)。


這電影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以女受害者為主導,反而以女受害者在禁室中誕下的小兒子作為電影的唯一敍述人。小兒子顯然是女受害人囚禁期間被犯案人侵犯所生下的孩子,原以為會是女受害人永遠的夢魘(儘管他是自己所出,但始終是仇人之子);沒想到孩子的到來,竟是一份改寫餘生的禮物。


電影沒有渲染暴力和令人不安的氣氛,盡力以孩子天真原始的心境說出這個教人心痛的故事。作為母親的女受害人用盡全力為孩子打造一個美滿的童話,讓他在斗室中度過了雖封閉,卻也安全無憂的五年。五年來付諸孩子的心力,正好燃亮女受害者求生意志,也讓她的逃生計畫成真。融化人心的母子情在斗室之中建立,卻在脫險之後受到考驗。外面的世界廣大無垠,計畫趕不上變化,令人頓失方寸,然而小孩的學習能力和適應力強大得讓成人自愧不如,反倒是母親瀕臨崩潰邊緣。慶幸上帝垂憐,讓這份可愛的小禮物一次又一次拯救了母親。


電影以母子回到斗室,解開心結落幕。小兒子從外面的世界回到斗室,頓覺環境的侷促,想必此時的定能體會母親當初的感受。飽受禁錮的母親倚在門側,拒絕進入,可見她對斗室裏的歲月不堪回首。結尾小兒子在斗室中與所有物件一一告別,雖然這場傷害讓母子一生蒙上陰影,但孩子依然懂得感恩,感激斗室中曾經發生屬於母子之間美好而豐盛的回憶,感激一牆一瓦的陪伴,感激那個讓他懂得慈悲的微小天地。這部電影帶給觀眾的温暖,應該足以抵禦十度的爛天氣吧!






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少女的優點和缺點

昨天為了釐清她們對優點和缺點的概念,我讓她們做了一個殘酷的小遊戲:拿着一張寫着同學名字的小紙條,不記名地填上兩個有關那名同學的優點,和一個缺點。收到小紙條的那一刻,她們的表情各異,有的她露出狡詐的神色、有的她憂心忡忡、有的她一臉猶豫,不敢下筆、有的她因為詞窮的關係一臉茫然,有的……

我在旁巡視時,沒有注意她們筆下寫的是誰,我只留意了一件事:過半學生都選擇先寫同學的優點,把缺點留在最後。看到她們這樣子的處理,我還是媚俗地感到安慰。要知道,從一箱蘋果中挑壞的,總比挑好的容易得多。缺點總是比優點更引人注目,更具話題性,這也是為甚麼世界上的紛爭不曾平息,人與人的心結永遠解不完的原因。對於依然懂得欣賞別人優點的她們,我感到放心,但同時也擔心世界會漸漸影響她們。

懂得欣賞別人優點的人,性格肯定帶有幾分樂觀和細膩,親和力十足;而缺點,誰沒有缺點呢?即使不小心被發現了也不應該覺得丟臉,那只代表你性情率直,不造作掩蓋。當然,缺點太多也需要略為收斂……


至於那張小紙條裏的童言童語,我想不拘小節的她們,應該會過目即忘吧!

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

自愛

消極的行動傳染病似的蔓延,那些不敢對外求救的生命,如同看見了一扇殘破碎裂的窗戶,接連追隨。香港就是這樣一個地方,甚麼荒誕的事都有人盲從。

生命可貴這番話不合時宜了,在這個地方許許多多可貴的事物都一一流逝的時候,我實在無法對她們說生命可貴。不過,生命有其獨特之處,有其無窮無盡的可能,奈何掌握生命的人,往往看輕自己,親手葬送讓自己扳回一城的機會。

我們每一天都步向死亡,每一天都離死期更近。雖然目前的年紀尚未使我擔憂,但是知識讓我知道這世界的精彩之處,窮我一生也未必能看盡,這正是為什麼我總是一路追追趕趕,深怕錯過什麼的原因。

遺憾的是,眼下的惡性競爭環境讓學子們無法放開懷抱,他們來不及放眼繁華的世界,便先淹沒在累人的現實下。學校無法讓所有人奪5**,也無法讓他們學會自愛。他們從學校裏得到的,是一次次自我否定,還有無盡的較量和批判。各種因素導致他們失去了愛自己的本能,從而使他們身陷險境。過往的經驗告訴我,人只有學會愛自己,才不會輕易被環境、他人影響,才不那麼容易受傷害。自愛不是自私,愛自己的人專注自身,留意自己的一舉一動,關注自己的心情,細心調節自己。自愛的人不作害人的事;會把自己的利益凌駕一切,甚至損害他人的人,才叫自私。

自愛的人心靈強大卻也不免波折,但他們會盡力取悅自己,讀一本精彩的小說,吃一口美味的冰淇淋,聽一場優美的演奏會,看一齣輕鬆的電影,拍一張動人的照片,甚至立在原地,欣賞一片寧靜的風景,都可以讓掉進泥沼的自己煥然一新。


愛人如己之前,先好好愛自己吧!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水果軟糖



前不久準表嫂遊日歸來,給我帶了幾袋水果軟糖。一吃,大驚;再吃,大喜;不到半小時,就清空了一袋。好幾個吃過這款糖果的朋友都讚歎連連,無一不對日本人心服口服。日本是零食大國,質素毋庸質疑,無論味道還是包裝,從來不曾令人失望,而且日本人勇於推陳出新,研發新款零食,創意和用心都值得嘉許。

這袋水果軟糖的味道香甜濃郁,但這並不是它的特別之處;真正叫人難忘的,是它的質感。為了讓葡萄口味的水果軟糖更加神似葡萄,日本人不只從香氣和味道方面着手,甚至在一顆軟糖上呈現了葡萄皮的質感!當我把軟糖放進口中時,舌頭首先接觸到它異常柔軟的體態,還有光滑的外皮;接着,我用門牙輕咬軟糖,果然嘗到了柔韌的葡萄皮!咬破這層腸衣似的表皮以後,內裏是香甜軟滑的葡萄軟糖,味道類近巨峰果肉。沒想到一顆糖能帶給人如此豐富的體驗,日本人對於細節的堅持讓人望塵莫及啊!

然而,最令我驚訝的是,如此新穎的糖果,竟然出現在學校的小賣部!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Graduation Mass

今天是中六生的大日子,午飯後全校為她們送行。這場畢業彌撒是她們在這所學校裏參與的最後一項儀式,作為主角的她們回到禮堂中央就坐,一如五年前她們初來報到的情形。

大部分歷史悠久的學校都會在禮堂加建樓座,那些年代的學校都流行這種設計,這所學校也不例外。每逢週會,高年級學生自然地會被分配到樓座,低年級學生只能在禮堂中央四處仰望。學校禮堂樓座還有兩列座位向左右伸延,湊成一個U字形的格局,像極了歌劇院的排場。本月以前,中六生每逢週會都會坐在那顯眼的兩列,在居高臨下之時,也成為了初中生視線投射的目標。

今天,她們的位置對調了。

我在樓座看見初中的她們坐在附近,熟悉的臉蛋坐在左右兩列,她們感覺新奇地四處張望,偷看老師的動靜,遠眺樓下的準畢業生……我想起了小學的時候,第一次被分派到樓座參加週會的情形。

小四那年的週會,老師帶着我們來到禮堂樓座。由於姓氏的關係,我總是站在隊伍的前方,因此可以先睹為快。小學禮堂樓座陳舊,偶而抬頭一看,會發現結團的蜘蛛網;一列列教堂常見的木製長凳逐層遞上,由於位置有限,同學總是擁擠地坐在一塊。第一次坐在長木凳上的興奮至今難忘,那種自以為長大了的良好感覺不斷在心裏頭膨脹,同時也提醒了我要有高年級學生的姿態。告別了初小階段,坐在樓座的我,獲得了全新角度來放眼四周;原來重複沉悶的週會,換個位置看,竟然是那麼的不一樣。坐在高處的我,可以看見舞台布幕兩旁整裝待發的講者、工作人員或負責老師,可以欣賞帥氣的司琴,可以清楚發現表演穿崩的位置。那是一段沾沾自喜的歲月,難以和別人分享的時光。

希望,未來我會有更多的同路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