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翻閱太古坊——書出愛心




是日抱病在家休養,連日發燒不退的情況嚇了爸媽一跳,媽媽甚至想出把洋蔥破開置於案頭的方法來驅散病菌,讓人哭笑不得。

身體在一連串衝動式購物後開始復原,嗯,睡不着的確是件傷腦筋的事。退燒後忙不迭地出門,趕到太古坊的二手書展尋寶。太古坊不是常去的地方,印象中是由好幾幢甲級寫字樓連成的一組高幹區域,附近還有不少氣氛輕鬆的外國餐廳營業。

這次的二手書展活動是從好友口中得知,原來舉辦單位早在三月已經開始公開收集二手書,然後以十元一本的價格義賣給讀者,再捐贈收入。活動場地寬闊(規模不能與書展相比),也許因為沒有太多宣傳,所以來的人不算多,主要以香港人為主。書籍的種類不過不失,除了有常見的兒童圖書、中文小說和翻譯小說之外,經濟、各國語言、藝術、心理學等等比較專門的書都分門別類地放好,以便讀者區分。

我主要流連的攤位大家肯定能猜到。我一共花了半個多小時,挑了好幾本看過和沒看過的書,歡天喜地的把它們捧到收銀部。



活動地點:太古坊康和大廈一樓 ArtisTree
活動日期:至本月廿四日(星期日)為止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幻覺記事本

常用記事本的人一定都聽過甚至擁有一本MOLESKINE(讀音:mode skin)。這本手掌般大小的記事本相貌平實(後來推出了其他尺寸)、顏色單一,備有軟、硬皮兩種封面任君選擇,封底下方低調地印壓了MOLESKINE的名牌,格調深藏。筆記頁的紙張質地優良,放好幾年也不會泛黃,把臉埋進記事本裏,能嗅到一股獨有的紙香,這大概就是文化氣息吧!記事本裏還有一個風琴式小口袋粘着封底內頁,拉開小口袋可以存放一些細小文件,例如:郵票、車票、電影票、備用現金等等。最後,封底有一道同色系的鬆緊帶,用來套牢記事本,方便用家隨身攜帶。

MOLESKINE實而不華的設計很難讓人聯想到她源自巴黎,不過,使用她的人可都大有來頭,梵高、畢加索、海明威等大藝術家、大文豪都曾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填滿這本記事本。在名人的加持之下,這本賣相普通的記事本頓時披上一層甜美的幻覺,彷彿你只要擁有她,便能躋身文化殿堂。這場幻覺最後由米蘭人接掌,並在意大利發揚光大,備受設計師推崇,後來更成為文青指標。

月初偶然在臉書看見外國藝術家把MOLESKINE當作畫布,在旅遊途中用圖畫來筆記心情,讓我驚豔不已。看着一張張動人的圖畫,上面畫着我既熟悉又陌生風景,讓我想起那本塵封了好一段日子,曾經陪我暢遊花花世界的紅色MOLESKINE。



Moleskine paintings(請按我)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我在寮國的日子—湄公河邊的卡夫卡

在龍坡邦的翌日,一早起牀還沒來得及欣賞湄公河,便要到附近參觀僧侶托砵化緣。

由於這種儀式在世界文化遺產裏榜上有名,所以那天清晨五點多,附近已聚集了不少遊客,加起來比化緣的僧侶還多!我們一行五十人在大街上一字排開,導遊叮囑我們不可以靠近僧侶,也不能觸碰他們,要求合照更是不可能。當時天色呈魚肚白,太陽尚未露臉,但善信已經準備妥當了。他們在長街鋪上地氈,把食物整齊地排列之上,並跪坐在地氈中央,雙手合十,一臉祥和平靜。

不一會兒,穿着亮橙色僧服的僧侶赤腳而至,他們分了好幾列隊伍,領隊的僧侶衣著稍有不同,年紀也較大。僧侶托砵走近善信,然後微微俯身,讓跪坐着的善信把食物投進這個與其說是砵,更像是壺的器皿。繞過所有善信後,僧侶走到籃子附近,把壺裏的部分食物放進裏面,與附近家境困頓的人分享,然後回到寺院。

寮國雖然是個比較落後的國家,人們的收入也不高,但物價並不便宜,可是幾天下來沒見到一個乞丐。導遊告訴我們,由於這個國家佔八成的國民信奉佛教,因此家境窮困的人可以選擇當僧侶,衣食住行甚至教育經費一切由善信和寺院包辦。我們的導遊年輕時也當過一段時間的僧侶,後來因為要進大學讀書,所以還俗。(若要繼續做僧侶的話,便不能進大學,需要把時間放在研究佛道之類的事務上。)沒想到僧侶也可以成為營生手段之一,善哉善哉。





隨着僧侶離開,我們也飢腸轆轆地回到酒店吃早餐。早餐的地點位於酒店旁的一所戶外餐廳,湄公河盡在眼前。早餐簡單而美味,香濃的咖啡可以無限續杯,還有不少當季的水果,讓我往後幾天都非常期待早餐的到來。

湄公河是我從法國女作家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的小說中認識的,那是一部在湄公河上萌芽的愛情故事,情感濃烈得讓人透不過氣來,並不是她們這個階段該看的書。(初中學生看杜拉斯的小說大概會走火入魔吧?)小說讀完以後,我就對湄公河這地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我初次看見她的時候,內心有股莫名的惆悵。

杜拉斯小說裏所寫的湄公河並不是指龍坡邦這一段,而是在越南。湄公河浩大寬闊,貫穿寮國、泰國、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雲南和西藏也是她的流域,全長超過四千公里。她並不是一條平靜的河流,幾天觀察下來可見河水頗為急促,而且龍坡邦這段看似無人看管,河上相距不遠的扁舟竟可以同時橫渡和直渡。早餐時看見不少僧侶乘坐扁舟來回湄公河兩岸,大概是去布施。





這趟寮國之旅我帶了村上春樹的小說隨行,《海邊的卡夫卡》是村上的暢銷長篇小說之一,講述一個十五歲的男孩為了躲避惡咒,毅然離家找尋出路的成長冒險故事。湄公河上的僧侶裏,應該也有像小說裏描述的那種十五歲男孩吧?杜拉斯的小說裏,女主角也是在十五歲遇見她的命中注定。我總是熱衷於把所有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連結起來的過程,然後把一切樂此不疲地解釋為玄妙。看來十五歲,真是一個重要的年紀啊!






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第三十五屆金像獎有感

導演翁子光憑《踏血尋梅》拿下最佳劇本時所說的一席話,我至今未能忘記。

《踏血尋梅》這部電影我沒有看,大致知道劇本是改編自8年前香港發生的一宗命案。聽說這部電影的劇本早在多年前便完成了,但因為創作團隊和投資方的意見相對,所以被擱置多時。好事總要多磨,最後在各方面都準備好了以後,便生出這部勢如破竹的電影,並一舉拿下了最佳新人、最佳攝影、最佳編劇、最佳男、女配角和最佳男、女主角共七項大獎。《踏血尋梅》團隊的故事,如同任何一部荷李活式勵志片,只是振奮人心的結局,在現實中並不常見。

翁子光在得獎感言中感慨地提到為了拍攝這部電影,他好久沒有繳家用。這句話完完全全地打動了我。一個三十七歲的大男人,在電視機面前向全港觀眾坦承自己對家人的虧欠,這份勇氣足以使我明白為甚麼他的電影能夠獲勝。同時,這句話也刺傷了我,那個為了不想被視為「廢青」,放棄自己熱愛的文化工作,而尋求穩定的我。 

不久前我向年紀輕輕的她們解釋何謂愛:必先有所犧牲,而這種犧牲必須是心甘情願的,並且享受其中。翁子光對電影的熱忱毫無疑問,一個人能夠不問成敗地投入一件事情當中,拋下俗世眼光,罷絕物質誘惑,這份情操絕對值得所有人的敬仰。

找到願意投放一輩子的事情,而又能得到身邊人的支持,所謂人生的大贏家也莫過於此。

我突然想起了朋友曾勉勵我的一句話:堅持就是勝利。雖然世界上百般堅持仍未得勝利的人佔多數,但半途而廢的人更多,那些不肯堅持的人,絕對無緣獲勝。

既然我已經選擇了,那就好好堅持下去吧!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無人不曉的區樂民



每一名香港中學生都看過區樂民醫生的散文。這句話並不誇張,區醫生的散文篇幅短小,語言幽默,內容圍繞都市生活百態,帶給中學生許多課本以外的處世良方,一直深受青少年歡迎。

中一那年,語文老師介紹我看區醫生的散文《杏林裏的一片葉》,當時我被「杏林」兩字吸引住了,雖然不明所以,但腦海裏不自覺地出現了一片幽靜美好的環境,帶給我無比舒暢的感覺。後來在老師的講解下才知道書名上的「杏林」,是醫學界的別稱,來自古代一名神醫的典故。相傳古代有一位神醫不但醫術高明,而且從不向病人收取分文。每位病患痊癒後,為了表達對他的感謝,就在他的屋舍附近種植好幾棵杏樹。許多年過去了,神醫的家四周都被杏樹所包圍,成了一片茂密的杏林,從此「杏林」便和醫者結下不解之緣。

可幸的是,我並不是在杏林裏認識區樂民,而是在書海裏遇見他。踏入高中以後,閱讀範圍更為深廣了,區醫生不再出現在我的書單之上;不過他在蘋果日報裏的專欄我還是會經常留意,也算是對少年時代的一種追憶吧!

今天他的專欄上刊登了一篇非常淺白的小文章,一字一言擊中心扉,使我不得不轉載於此,獻給我那群繁忙兒童合唱團:


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人物速寫》林文月

趁着假期囫圇吞棗地看了幾部電影和讀了幾本書,充實生命之餘也為陶冶性情,畢竟今生要與文字為伴,不能書到用時方恨少。

前不久給她們灌輸了一些人物描寫的皮毛,絕大部分都熟記了四種技巧,但往往知易行難。眼下來到了敍事抒情的環節,按道理應該比人物描寫要簡單,因為事情每天上演,情感只能靠自己好好感受生活慢慢積累。上述的寫作技巧,只看幾篇指定文章根本無法挪為己用,多讀得體的散文、小說才能融會貫通是常識吧?

只是,我甚為討厭這種以目標為本的閱讀策略。

閱讀不應該牽扯任何功利的成分,這個活動純粹是一種讓人沉澱思考、好好放鬆的行為。那些所謂的好處:改善寫作技巧、增強語文能力、開拓視野……都不應該作為把書打開的原因。閱讀只因我喜歡,我需要。正如喝水以止渴,進食以裹腹,閱讀也是一種生存需要,僅此而已。

———————————————————————————————————————

那段時間在課上討論林文月的一篇舊作《給母親梳頭髮》,當時碰上了文學電影系列推廣,找來了不同界別人士朗讀名作家的作品,林文月的作品,正好由我鍾情的女歌手劉若英聲演。從劉低沉婉約的嗓音念出林文月對母親的疼惜最合適不過,字與字之間明晰而乾脆,不含糊但温柔滿瀉,喚起我對林文月的興趣來。

於是,假期前我到圖書館尋找她的書,《人物速寫》馬上映入眼簾,並揚起我的注意。這本書由幾個短篇故事所組成,每個短篇都以作者所寫的人物來命名,為了保護身邊人的隱私,林文月以英文字母代替他們的名字,寫下與他們相處之間的點滴,藉以呈現在她眼中的這些温柔人物。

讀畢這書,我決定要模仿這個意念,記下一些在我生命中曾經揚起的浪花。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我在寮國的日子—旅遊巴上的日與夜

從永珍到龍坡邦,我們整整在旅遊巴上度過了九個小時。

旅遊巴需要繞過一座山,並且穿越農家土地才能抵達龍坡邦,因此在當地導遊貼心地安排下,大概每隔個半小時,旅遊巴便會停在一個旅客休息站,讓大家活動筋骨和上廁所。由於是山區地帶的關係,洗手間的設備不會先進到那裏去,有些座廁甚至不設門簾,自由奔放得很。休息站亦會提供零食小吃和一些刻板的紀念品,價格一般比市區要貴。



途經一些收費廁所站,每次盛惠2000kib(港幣2元左右)。導遊告訴我們洗手間要收費並不單純因為要賺錢,而是因為當地用來沖廁的水,是從別處買入的,而且價錢不低。












車程到了一半的時候,旅遊巴把我們帶到山頂解決午餐。下車前不久,一位同學因為受不了路上的顛簸,在車上吐了,午餐時段剛好讓她能落地休息,呼吸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的浩然之氣。

由於三月正是當地農家的休耕期,農民把莊稼收割以後放火燒田,好讓農地吸收草木灰肥,為下一造的農作物準備優良的生長土壤,因此這段時間附近的空氣質素大降,而且霾害嚴重,不見藍天。

這座不知名的山頂上獨有一所飯館,門戶大開之外,部分座位就建在懸崖邊上,就像是武俠小說中高手匯聚的客棧,讓人不得不緊張起來,深怕伸一個懶腰就滾下山。這所隔世脫俗的飯館主要由木頭搭建而成,裏面的佈置風格自然樸實,有原木製成的長凳,房子外掛了不少香料,讓人感覺家常。這是一個接近完美的用餐地點,假如藍天願意賞面的話。







至於味道方面,飯館提供的飯菜不如這片風景滋味。

午飯以後,我們又繼續趕路,希望在太陽下山之前到達龍坡邦。沒料到中途發生了一些插曲,擔擱了一段時間,慶幸最後一切平安。當大家順利抵達湄公河毗連的酒店時,天已入黑,我期待着翌日在陽光下與她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