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暑假作業

每年九月至六月,她們都以不同形式來挑戰我;剩下的兩個月,我便用作自我挑戰,磨練自己。今年我的暑假作業已順利完成了三分之二,沿路看了許許多多的風光,也碰到不少令人尷尬的時刻,往後一一分享。現在先送上一隻燒焦了的手臂,也是我挑戰自己的代價。

少時讀萬卷書,長大再遊遍萬里,這樣才不枉此生啊!

記於一個晴朗微涼的布拉格早上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報平安

歐遊前接獲德、法恐襲的消息,到埗後德國接連受難,地點更在我轉機之地。夏季正值歐遊高峰,日照漫長的光輝下,卻無法照破恐怖份子的壞心眼。萬幸目前除了時差沒克服過來,一切安好,我會小心為上,大家放心。



為了避開人潮和喧鬧,我每天大概下午四時左右吃晚餐,趁機靜靜欣賞迷人的餐廳布置。上圖攝於住處附近的一所明星餐館,可能受名氣所累,當地人不再光顧,餐廳內全是遊客。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登機閘前

我在登機閘前看見她,臉色半點不像旅人。

我與她相對而坐,聽她低訴一個欠缺想像力的劇本。她說最讓她難過的是發現自己不知就裏地踏進他們的約定之地,而且還一臉天真快樂,也難怪當時身旁的他難以啟齒。最近,她終於明白那句始終沒聽到的話究竟是什麼。

我默默聽她說完,不懂反應,只好轉身而去,想必她更需要的是當個不被打擾的乘客。





旅行幾周,回來再和大家分享歐洲趣聞,Ciao!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再遇銅鑼灣倒地男

這是我第二次遇見他,一定要好好記下,特別和每天都會在附近經過的她們分享。

他是個個子偏高的胖子,兩次看見他都滿頭大汗,汗水奔騰地沿着無框眼鏡滑過臉龐。他兩次穿着同一件合身的黑色POLO,斜揹着一個不入流的工作包,神態疲憊、行色匆匆地穿過銅鑼灣街道。

兩次都在過馬路時瞧見他,他總是匆匆走到馬路的另一端,然後雙腿發軟,倒在路旁的欄杆邊上。那沉重的一墜,實在讓人難以漠視,大家都驚恐地看着他,刷着手機的指頭也不自覺地懸在半空。就在大家還沒回過神來之際,他倚着欄杆的上半身隨即向地面傾倒,呈「大」字形躺在路上,口中不時發出痛苦的呻吟。初次遇見他時,我正好在旁邊,陷入進退兩難的焦急之中,不上前慰問,則顯得不近人情;上前攙扶,又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我只能到處搜索俠義的雙眼,希望其他人能拯救胖子。

「滾開!給我滾開!」胖子對迎面來打算扶起他的一號男怒吼,並朝空氣揮動拳頭。我大嚇一跳,難道胖子中暑後陷入幻覺,以為前來救他的人是牛鬼蛇神?沒多久,二號男向胖子走去,準備替他叫救護車。「不要!不要多事!別管我!滾開!」胖子似乎尚有知覺,而且抗拒來者的援助。硬吃了幾記閉門羹的男子被胖子的反應惹惱了,聳一聳肩就離開了。我從胖子倒地後一直留在原地,直到他瘋言瘋語,態度愈見暴躁,才驚覺危險,急急離去。

昨天,在通往時代廣場的馬路上,我們再次狹路相逢。他迎面而來的一瞬,我還沒什麼印象,直到他再次倒地、怒吼,我才想起來。此際我又正巧站在他身旁,刻下我除了心底裏暗叫倒楣,真的擠不出半點同情心了。

從胖子身邊姍姍走過以後,我回想自己的行為,這到底算不算是陰影?日後若再看見需要幫助的人,我還會有勇氣伸出仗義之手嗎?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重頭戲:不可兒戲

今天是學校的周年大製作(英語話劇)公演首日。去年的《灰姑娘》音樂劇給在場觀眾帶來視覺、聽覺上無可比擬的驚喜,舞台華麗、歌聲優美,對白鏗鏘流暢,實在叫人欲罷不能。那次的美好經驗促使我今年又一次邀請了兩位好朋友來觀賞。

今年的劇目是王爾德(Oscar Wilde)的經典喜劇"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余光中譯作《不可兒戲》。說來慚愧,"Earnest"一字我是不久前才知曉的,解作「真誠」。初見此字時,我粗野地把"Earnest"一字自行拆解為"Earn"(賺)和"est",然後自作聰明認為是「最賺錢」,回想起來真是可笑,英語和中文明明是截然不同的語言體系,怎麼可能把拆解漢字那一套用在理解英語上呢?敲打鍵盤之際想起這個笑話,也不妨在此坦白讓她們樂一樂。

其實,我的理解也沒有全錯,而且也挺配合這個故事。《不可兒戲》背後就是提醒人們做人要真誠,才能贏(賺)得你所想要的,可見英語裏面Earnest 和Earn的連帶關係。

今年的演員絕大部分來自初中一、二年級,讓人不免擔心她們的表演會否不夠成熟。結果,當然是我多慮了。當晚雖然還是偶有瑕疵,但是演員對白演念生動、表情投入,每個她都把角色用自己的理解活現人前,輕佻的Algy、憨厚的Jack 、盲目可愛的Gwendolen、 牙尖嘴利的Cecily,當然還有氣勢迫人的Lady Bracknell;她們合力讓兩段連哄帶騙的愛情戲更添風趣。同行的朋友對她們的表現讚不絕口,半場休息時,我們一邊吃着劇中名物英式青瓜三文治,一邊為她們的British accent嘖嘖稱奇。下半場的她們漸入佳境,動作語氣更加自然;及至劇終,台上演員終於能夠鬆一口氣,享受台下觀眾的如雷掌聲。

這晚風球漸近,悶熱非常,卻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良夜。


記:最近正安排學生做一件不大不小的事,過程中讓我深深明白到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瑪嘉烈與大衛——綠豆

近三日在追看一齣只談風月的港劇,聽說是近期大熱「貼地」之作,擦亮了無數香港劇迷的眼睛。這齣神劇名為《瑪嘉烈與大衛系列:綠豆》,有別於大台倒模式的劇名(WX狙擊、XY迷情、YZ追兇),《瑪嘉烈與大衛》劇名引發觀眾好奇之餘,亦暗示了這齣劇集主要講述的是一男一女之間的事。「綠豆」是編審借來的比喻,指情侶間芝麻綠豆的瑣事。瑣事雖卑小,但許多難以修補的裂痕不都是由一道細碎縫隙開始嗎?

在劇迷大讚之下,我在網上看了數集,起初是被畫面簡潔的無印風格所吸引,後來繼續追看則是因為女主角瑪嘉烈的家,就在工作地點附近,她和大衛相遇的那條路,我和她們每天都會經過。

我並不覺得此劇「貼地」,一點也不。全劇的每句對白無非情愛,主角沒有別的生存煩惱。此外,一個連私人辦公室也沒有的辦公室女郎,竟然可以獨居快活谷,而且每天的士上下班。好好好,我明白,其實只要此劇不在大台播放,就已經先加五十分了。《瑪嘉烈與大衛》究竟「離地」還是「貼地」不是我要澄清的重點,讓我們直搗主題——「綠豆」。

劇情由瑪嘉烈與大衛同居後開展,二人經歷生活磨擦、情感疏淡、外人摻和;女的不安份,男的太迂迴,終於愈走愈遠,各行各路。說它「貼地」,也許只是因為劇中盡情描繪了都市人的寂寞疏離,主題其實並不新鮮,只是能夠聚焦探討的電視劇實屬罕見。雖然個人認為此劇過譽,但影像細節方面還是有它動人細膩的地方。比如說瑪嘉烈和大衛的家居佈置,那把放在廚房前不起眼的椅子。我猜想那把椅子原來的作用是讓他們其中一人做菜時,另外一個坐着聊聊天。前設多温馨,然而實際更多的是他們分別獨坐椅上,看着手機心事重重。又比如,瑪嘉烈是個不拘小節的女子,大衛卻是個整潔周全的男子,瑪嘉烈每次下班回家便把鞋子踢一邊,大衛每次都彎腰替她把鞋放到玄關,幾乎只要瑪嘉烈回家,大衛移鞋一幕便會上演。這些細碎加起來,便造就了此劇窩心細膩的氛圍。

生活裏的綠豆無可避免,可喜又可惡。導致瑪嘉烈與大衛關係僵化的也是綠豆般的小事,小事堆積最終積重難返,然而這真是問題核心嗎?這顆致命的綠豆讓我想起了安徒生的《豌豆公主》,那位睡在數十層被褥上,仍然能感覺到被褥下壓着一顆豌豆的公主。公主失眠難道不是因為嬌生慣養的後遺?同樣地,瑪嘉烈與大衛的死症,來自他們的性格和價值觀未能協調。外向的瑪嘉烈面對戀情的窒礙,想到的當然是向外求援;內向的大衛懷藏女友出軌的猜疑,不敢求證,漠視問題根源,一心粉飾太平,只敢對熟客傾吐。豆子推使潛在的危機浮現,病源依然是人心。

後來二人暫別,結局在大衛鼓起勇氣來到瑪嘉烈家門前戛然而止,留給觀眾一道憂喜參半的謎題。答案從片尾的金句可以換來一點積極的啟示,卻在下一幕大衛周慕雲上身似的叼起香煙,吐出一圈圈叫人不安的迷霧。

順帶一提,每集愛情金句也是此劇令人動心之處,但在臉書瘋行的時代,呃like金句又算什麼。





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繽紛嘉年華

名校的試後活動特別多,本周的重頭戲有昨天的Fun Fair和即將舉行的Annual Production,因此她們考試結束後馬上又投入各個崗位,忙得不亦樂乎,可以稍稍紓解考試後的緊張氣氛。

Fun Fair是這所學校一年一度的嘉年華,類似日本的校園祭。每年學生會都會制訂一個主題,然後各班依照主題自選心水題目。今年的主題是「寓言」(Fable),她們有的採用《小魚仙》、《小紅帽》、《長髮公主》、《木偶奇遇記》等耳熟能詳的童話,最熟悉的一群選用了我開學不久曾提及的《小王子》。挑好題目以後,她們便要着手設計室內佈置,還有商量遊戲攤位的形式與分工,以應付當日大批前來遊樂的訪客。

經過了連日的準備,昨天Fun Fair 在炎熱的高温下順利開始。每一班的同學穿着自家設計的班衣,三三兩兩站在課室前招攬生意;大部分同學則留在室內不同遊戲攤位和禮品部當值,向訪客介紹遊戲玩法和為他們換領禮物。高年級同學更設計了不少具校園標籤的文具精品和上衣,訪客衝着學校的盛名,心甘情願地自討腰包。

當值前,我在校園各層來回遊走,到訪她們的攤位,試玩那些精心打造的遊戲,同時暴露了自己眼界奇差的弱點。射飛鏢、拋球、「掟彩虹」等夜市常見的遊戲講求眼力和手勁配合,甚少做遊戲的我當然不可能像陳堯咨那樣十中八九,只好拿着一堆安慰獎回到我的崗位——售票處。這場嘉年華除了讓學生盡展所長之外,更重要的意義是做公益和為學生會籌款。由於訪客來自各大中學以及小學本部,還有不少舊生和學生親友,為了避免學生直接交收現金造成混亂,所有遊戲攤位和小食店只接受代用券,因此每層都有兩位同事負責售賣遊戲券。我坐在校門一隅,如臨大敵地數着遊戲券、計算找續。自知算術不太高明的我值班期間緊張得不得了,就怕出錯丟臉,但表面又得維持輕鬆友善,不時還得向訪客介紹遊戲券的使用方法,兩個多小時下來精神接近虛脫。

所幸今年的進賬還是挺可觀的,來往的訪客都盡興而歸;而她們,也藉着這個盛會,接觸了不少日常在校園內罕見的男孩子(笑),皆大歡喜。









昨天自告奮勇地和她們合照了數張,大概是因為太久不見,很是想念。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他鄉情韻

Fun Fair那天上午,我抓緊時間去了一趟香港文化博物館,為了摘一朵投影在空氣中的睡蓮。

前往博物館的早上,陽光不比去年在橘園遜色,沿路也經過一條河,這回不是塞納河,而是城門河。走過狹窄的小橋和單車徑,距離莫奈的畫作尚有幾步之遙。

雖說已屆展覽尾聲,但慕名而來的人還是不少。我趁着好幾群中學導賞團還在大堂等待集合時,馬上跳進展覽館,好好欣賞印象派之美。是次莫奈畫展的主題是「他鄉情韻」,邀來展出的作品不多,主辦單位以作品中的風貌區分了四個部分:巴黎近郊、倫敦、威尼斯以及莫奈的後花園——吉維尼。這些地方或許我未來都能夠一一到訪,但畫布上呈現的是這些地方百多年前的光影,難以追溯,因此值得花時間欣賞。當天早上人潮未算擠擁,我還是可以盡量溜向前,近距離賞畫,看那一塊又一塊朦朧而絢麗的色彩。

來自法國的莫奈似乎對倫敦情有獨鍾,從展覽中的文字介紹知道莫奈曾多次進出倫敦,當然不會錯過把這個迷人的地方留在畫布上的機會。十七幅參展畫作中,惟一一幅嚴禁拍攝的,正是莫奈在倫敦畫的Waterloo Bridge。當時我沒有發現不准拍攝的告示版,站在畫前看着那一截沒頭沒尾的橋墩入了神。未知是否因為用粉彩作畫的關係,不堪久存,顏色清淡似雲,眼前的滑鐵盧大橋像是被濃霧吞噬,隱約可見。據說莫奈曾為滑鐵盧大橋和國會大廈畫下四時不同的景色,如此大費周章怎樣也帶點偏愛。老實說我並不懂藝術史和畫評,不過看着眼前這幅霧都幻境,心裏頭的濃霧似乎驅散了些,大概藝術多少能舒緩人心疲憊。

我在畫展待了一個多小時,帶着平靜而充實的心情離開,準備前往一場青春校園祭。




要是論最受歡迎的展區,那一定非莫奈花園莫屬。莫奈的睡蓮其實和梵高的星夜一樣深入民心,莫奈晚期幾乎只在吉維尼活動,他那時醉心東洋美學,於是在自家花園蓋了一座蓮花池,然後每天樂此不疲地賞花、養花和畫花。因此,作品題材幾乎都是來自花園裏的睡蓮。有見及此,主辦單位在館內設置了一個仿莫奈花園而建的打卡熱點,還用電子投射器投影水池,並提供平板電腦,讓參觀者用指頭點出一朵朵形狀、顏色不一的睡蓮,隨心分佈在池畔四周,再現莫奈的睡蓮花園。孩子們都異常踴躍,點個不停,正好讓我摘了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