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2日 星期日

夜讀三更

週末晚上,我把她們的作文先放一邊,泡了杯咖啡,讀一會兒書。

小說家對我而言已是個遙不可及的夢,雖然閒時還是喜歡讀讀寫寫,但對於寫小說這件事已經熱情退卻;既知花時間也未必能成,倒不如把時間花在閱讀一輩子也讀不完的偉大小說上。眼下的我正是這麼想的,或許幾年後又有別的打算也不一定。

《身為職業小說家》一書輯錄了村上春樹以職業小說家身份探討自己對寫作、人生、社會各大層面的看法。我一邊喝着近日火紅的明星白咖啡,一邊讀村上春樹論教育。歷史上本來就沒幾個小說家喜歡上學,村上自不例外。雖然如此,對於上學這件事村上還是乖乖就範的,他的課業維持在中上水平,尚算盡了學生的本份。小說家的共通點除了抗拒制式化的課程外,便是喜愛閱讀,而且是大量的閱讀,幾乎沒有擱下書本的時候,一本接着一本,不管能不能明白書本內容反正囫圇吞棗似的先吞下,急於填滿深不可測的閱讀胃口。小說家愛讀的,都是課本以外的讀物,海量的閱讀一下子擴充了小說家的想像力,各種各樣的價值觀無形地塑造着他們的世界觀,這裏的過程需時,並不是立竿見影的功夫。

透過閱讀帶來的影響需要長時間才可收成,課本雖然刻板無聊,但能在短時間內灌輸學生基礎知識,因此這兩種手段都有存在的必要。村上以大小水壺為例解釋自己的看法,學校裏給予的知識像使用小水壺煮水,水馬上就能燒開卻也涼得快,但可以即時解渴,及時補充身體水份;由廣泛閱讀而來的涵養,則像使用大水壺煮水,需要時間蘊釀,但只要水一開温度便能良久保存,讓身體源源不絕地吸收。「不是哪一種比較優,而是各有用途和特色。重要的是要能巧妙地分開使用。」這種面面俱到的說辭,實在難以想像是從抗拒學校的小說家口中而來,卻也更顯得客觀理智。

最後,容我提醒一句,儘管小說家對學校不那麼熱情,但可並不代表不愛上學的人就能成為小說家喔!


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去年在巴黎賞畫












去年暑假我在巴黎,為了一道橋、一條河、一部電影和兩組油畫。

八月正值巴黎盛夏,天氣乾熱,豔陽放肆出沒,每天都異常明亮。那天一早便到達杜樂麗花園,坐在著名的噴水池邊上,頭頂着烈日享用香甜的閃電泡芙(Eclair)和油膩的紳士三明治(Croque monsieur)。當時左手邊坐着一名發福洋漢,捧着肚子刷手機、曬太陽,右邊是一位穿着法文Tee的日系男孩,懶洋洋地吃着三明治,眼睛搜尋着長相標緻的洋妞。猛烈的陽光照在乾燥的砂地上,刺眼得很,卻無損放假的心情。我看着眼前極大的噴水池,盤算重臨的日子。

離開滾燙的杜樂麗花園後,在附近的景點遊逛,然後便進入了此行目標之一——橘園美術館。來橘園美術館的人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欣賞純白橢圓形展覽廳裏面,莫奈那兩組三百六十度睡蓮名畫。兩所橢圓形展覽廳共展示了八幅莫奈以睡蓮為主角的巨型油畫,懸掛在展廳四壁,活脫是兩座精緻的蓮花池。展覽廳的空間不算大,正中央橫亙一張與展廳形狀相似的沙發,供遊客靜靜地坐下欣賞。展廳設有天窗,陽光輕透,打在展廳的白牆上,更顯雪白。陽光同時也灑落在大型油畫上,滋養着畫中蓮。兩組油畫的靈感來自自家花園裏的蓮花池,可見莫奈除了是畫家,還是一位熱愛大自然的惜花人。由於遊人不少,說實話我並不能集中心神欣賞;不過,親臨其景的驚歎,還是讓我久久難以平伏。

那次在巴黎的行程急趕,我無法在美術館逗留太久。離開之時我想着有那麼一天,我會在莫奈展廳裏面坐上半日,重温紫和藍的交融、天和池的對倒,還有葉與蓮的追逐。

時值莫奈名作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想起了去年在巴黎的見聞。是次於香港展出的畫作,並不是來自巴黎橘園的收藏品。不過畫中的睡蓮,同樣來自莫奈的花園。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畫家,也是我欣賞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主要特色是模糊的筆觸與柔和的光影,實在適合喜歡霧裏看花、抗拒真實的我。若你嫌文化博物館看展覽的人太多,又不堪長途客機的波折,不妨一按下面的連結,讓Google帶你前往我曾身處的地方。

Water Lilies virtual visit (Musee L'Orangerie)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紅雨那天

關於紅雨,我總想起那個幼稚園徐老師告訴我媽的小故事:

許多年前紅雨那天,有一個小不點和同學們在老師的陪伴下,站在課室門前等待父母接送回家。當時的大家對紅色暴雨警告尚沒有概念,但對熱鬧的場面表現熱衷。一群幼稚園學生擁擠地站在走道,背着輕巧的書包,吱吱喳喳地聊天。隨着同學逐一被父母接走,留在老師跟前的孩子愈來愈少,小不點仍然站在一角冒着細汗,突然小不點附近有一個同學哭了起來,哭聲傳染似的讓好幾位尚在等待的同學放聲齊哭,老師忙着逐一安撫,額上的汗下得比雨水更快。這時候在角落靜待着的小不點向哭聲的源頭走去,她揚着輕快的嗓音,安慰那個哭聲不斷的同學。「唔好喊啦,你爸爸媽咪好快就黎接你架啦!」小不點人云亦云的安慰說話,竟然止住了同學的哭泣。小不點的話預言似的,沒多久她的同學便牽着父母的手興高采烈地向大家說再見。

最後,剩下的幾個小孩裏面,小不點也在其中。


許多年後的今天紅雨再臨,小不點坐在教員室,聽着廣播來回念出學生的名字。來往校園的汽車比雨水更密集,學生的名字在空氣中此起彼落。我心裏念着那些名字還沒被讀出來的她們。

明天見!


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母親節

母親在我這個年紀時,已經成為母親節的主角了。我的到來,讓她不得不離開自己的母親,移居另一個地方。每一年我們都為母親慶祝母親節,但也同樣剝奪了她慶祝母親節的機會。明年吧,明年我們回鄉,跟外婆好好慶祝。我想,這就是你心底裏最想收到的母親節禮物。

祝天下無所不能的母親,快樂健康!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45 Years

45 years,香港譯作《緣來他不夠愛我》,港式翻譯的露骨和粗淺,實在令人無言以對。


這是一部講述老夫老妻之間暗湧滋生,婚姻面臨危機的電影。電影裏的夫妻攜手邁向四十五周年之際,丈夫突然收到一封信,通知他那位當年在雪山遇難、失蹤多年的前度,終被尋獲,屍身冰封在雪山一隅;隨着地球升温,雪山融化,屍首重見天日。這則消息有如一塊從天而降的巨石,無預警地砸進兩夫妻平靜如水的生活裏,揚起了一陣陣波瀾。

體虛力弱、足不出戶的丈夫得知這則消息後,像是重新捉緊了生存的動力似的,開始走出家門,到圖書館搜索雪山資料,到旅行社詢問套票,午夜更會偷偷起牀爬到閣樓重温前塵往事。老妻從最初一副死者已矣的豁達,到後來隨丈夫的行為舉止變得疑神疑鬼,最後甚至換上了一張遑恐不安的臉,老來自得的淡定瞬間坍塌。

回憶從來無敵,更何況回憶的彼岸是一名已經死去的妙齡女子。不安也許並不是來自假想敵,而是由無法操控的轉變當中產生。雖然老妻依然若無其事地張羅周年晚宴,如常作息,但是突然變得稀薄的空氣還是不難使人察覺。電影的結尾不贅,事已至此,要走要留都是一樣凋零。

話雖如此,但這部電影絕不是為了譴責丈夫的多情自私而誕生。導演嘗試告訴我們平淡的婚姻背後,也許不如外人所見般幸福,一具陳年屍體便足以拆穿一切。電影裏老夫妻感情的穩定是基於不變,而非甚麼愛是永恆,因此一旦遇上變數,關係便冒出裂痕。可笑的是,裂痕的存在也未必致命,尤其兩人早已過了用行動來作出改變的年紀,剩下的日子還是能繼續規矩安份地走下去,即使懷着腐爛的傷口。

兩名未婚女子在某個周五晚上,一起看了這麼一部氣氛冷淡、暮氣沉沉的電影,實在有負青春年華,但我總是被傷感的故事所吸引。尤其當那對夫妻的結婚進行曲在慶祝四十五周年的晚宴上響起時,我屏息靜氣,深怕自己稍一鬆懈便掉下淚來。


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捲心筒的回憶

自從在寮國買了一盒難吃得要命的巧克力捲心筒以後,我一直在尋找回憶中的香甜味道。

多年以前,父親曾有一段時間不停地買巧克力捲心筒回家,每星期從外地歸來都會帶上一大桶酥脆的巧克力捲心筒。捲心筒以直徑有一隻手掌長的圓膠桶盛載,覆以一塊紅色的圓蓋。透明的膠桶裏整齊地排列了數十管雙色條紋相間的捲心脆餅,每一管都注滿了香濃厚實的巧克力,每次掀開圓蓋,一陣牛油和巧克力混合的香氣直衝腦門,讓人豁然開朗。

只是,再好吃的食物,吃多了,就會膩,因此我和巧克力捲心筒的蜜月期不到半年就結束了。後來父親換了一份工作,不再把捲心筒帶回家,久而久之,那口香甜便淹沒在記憶的海洋裏了。零食世界之大,讓人眼花繚亂,不消一刻便把得來容易的美味忘得一乾二淨。直到身處物質匱乏的寮國,眼睛才看得見一盒相貌平凡的捲心筒,於是歡天喜地的捧回家,打算重拾舊歡。

誰知,甫把捲心筒放進口中,我便臉色一沉。未知是否回憶不可侵犯,但那一口捲心筒的乾硬和死甜確實讓我失望透了。

今天下班遇雨,在商場躲雨時我到了超市流連,看見貨架上的巧克力捲心筒,我猶豫片刻以後還是把它拿到收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