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玩謝大作家(The Distinguished Citizen, 2016)



暑假開始前我看了一部耐人尋味的電影,兩個月後的今天影像依舊不時浮現,無法擱下。

《玩謝大作家》是一部阿根廷電影。這部電影絕不會讓喜歡文學和創作的人失望,對於那些以作家身份自感優越的人更是一記當頭棒喝。電影以一位旅歐作家D獲頒授諾貝爾文學獎起幕,此番得獎使他的名聲大漲,廣受八方邀約。D也不忘維持孤高的姿態,一一回絕,直到收到南美家鄉小鎮寄出的傑出市民獎領獎函才破例答應,踏上一段衣錦還鄉的奇遇。

D在故鄉的經歷留待各位自行打探,我們不妨在此談談作家的身份和作品。劇本設定D出身南美,懂事後離鄉背井數十年,獨居西班牙巴塞隆納。雖然身體遠離了家鄉,但精神長存,他的筆尖總是指向出生地,記錄家鄉風光、鄰里鄉紳軼聞;正巧,歐洲客對南美洲素來懷有無邊的想像,因此他坐擁龐大嚮往南美的讀者群。這場知識分子還鄉記異常緊湊,D從被市長熱情拉上消防車面對鄉民歡呼擁戴,到後來遭挑釁者抹黑其小說處處譏諷揶揄,鄉民的玻璃心碎了一地,紛紛指罵他只靠販賣南美印象博取歐洲市場。四天之內從傑出市民淪落數典忘祖之徒,儘管作家一再解釋小說皆虛構,最後也無法動搖愚民的自我詮釋。

從文學理論上來說,小說(Fiction)本是虛構。不過,我們都知道寫作絕不可能憑空臆想,到底還是需要從生活經驗中借題發揮,以呈現作家的世界觀。因此小說的背景可以是熟悉的場景、人物形象不妨參考身邊人、情節或按照作者想要探討的命題而作出改變,最後生成一部言之有物的作品。另外,在六十年代中期,法國舉足輕重的文學理論家羅蘭.巴特提出「作者已死」一說,意思是當作品完成以後便脫離作者的掌控,讀者將成為作品的第二作者,自行詮釋文本,毋須斟酌作家背景、動機。以上兩點都是D在鄉民前拿出的擋箭牌,來應付這幫土包子的無理取鬧。

然而,當觀眾都在嘲笑這群愚昧鄉紳盲目對號入座,不懂自省並否定批判之時,電影的結局把匕首刺向主角。這場由諾貝爾獎引發的肥皂劇,最後竟又成為D更上一層樓的助力。電影結束前形象大變的主角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似乎是在推翻甚麼、默認甚麼……叫觀眾陷入沉思,妙哉!




我認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讀者眼中能幻化千百種意義,但我無法茍同羅蘭.巴特跳過作者的言論。閱讀無疑是一場刺激思考的過程,可若讀者認為抱持自我想法便足矣,那也未免過於狹隘,無助提高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外,作品背後總有作者秉持的信念,設法了解在我看來是對他們的尊重。至於創作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留待讀者自行解讀」,大抵只是懶得解釋的托辭罷了。

最後,不得不說《玩謝大作家》是我今年為止看過最驚艷的電影。除了提出幾個有關創作的考問,也更進一步揭露人性從來諸多缺憾的真相,不管你是諾貝爾得獎者、傑出市民,還是鄉下人;人也無法排除陰暗面,分別只在於藏得好或不好,有沒有叫人不輕易發現的能耐。

順祝她們新學年洞若觀火。


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我的前半生



如若現在談及「我的前半生」,未免言之過早了。標題上的《我的前半生》,出自亦舒的小說,近來在內地改編成電視劇,得到許多關注。湊巧上周在廈門趕上了結局篇,所以就順勢看下去。

《我》的主角是一名上天垂憐的美麗女子,大學畢業後馬上成為衣食無憂的陳太太,生下聰明可愛的孩子,享受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幾乎是所有女性的夢想。不料,婚後十年突然接到丈夫的離婚通知,一往情深的陳先生原來早就厭倦乏味的婚姻生活,更厭惡那位不接地氣的嬌妻。一夜之間,子君從養尊處優的富太太淪為前路堪憂的單親媽媽,未來得及消化劇變、死因尚未明,更遑論如何踏出下一步。幸而,女主角身邊總會有白武士的出現。原著中子君有賴摯友的扶持以及自愛,從低谷逐步爬起來,最後既覓得良緣,又嬴回前夫的尊重;電視劇則淡化了子君的剛毅,為了配合觀眾製造茶餘飯後話題,編劇硬生生地把子君捲進摯友的戀情,莫名其妙地成為別人的第三者,最後糾結於情義兩難全的矛盾之中。

礙於劇情嚴重偏離原著,實在沒有比較的必要。子君的前半生並不是以歲數劃分,而是以人生階段作為分水嶺。離婚前的她是溫室培育的花朵,不知人間疾苦,只懂花錢享福,是典形的愚婦形象;離婚後,子君被迫自力更生,在社會的無情琢磨之下反而愈發閃亮玲瓏,因而頓生「悟已往之不諫」之感,心態上的轉變與成長令她告別懵懂的前半生,從而自信從容地面對餘生。故事看起來冗繁,尤其身在離婚率甚高的現代社會裏,根本沒有大做文章之必要。這部小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亦舒的創作動機。小說原意並非只為提醒婦女獨立自主那般簡單,亦舒目的在於回應魯迅的《傷逝》,希望以現代人的角度,改寫《傷逝》裏面子君的悲慘結局。

《傷逝》是魯迅筆下的一篇偽愛情小說,故事中的子君是一個接受新思潮啟蒙的富小姐,而不斷為她進行思想改造的便是知識分子情郎涓生,兩人在舊社會中無媒苟合,注定為世難容。其後二人不堪生活波折,子君身上那層輕鍍的新思潮緩緩剝落,最終被涓生所厭棄,走上絕路。相較之下,現代子君在《我》裏的花瓶形象也是由愛人(丈夫)一手打造,亦同樣落得被拋棄的下場,然而基於社會解放,早已不像從前那樣窒息,所以她得到翻身的機會,能在人生半路自我改造,漂亮地活下去。當然,除了社會的影響力以外,個人的意志也對此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惟本文目的不在於精析文本,不贅。

《傷逝》和《我的前半生》在文學水平上的勝負不言而喻,這個例子主要說明一部優秀的作品如何發揮深遠的影響力,引起後人的不絕討論和回應。順帶一提,魯迅的《傷逝》也是在回應一部俄國的經典劇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對我而言,這正是讀文學有趣的地方。每每能從精細的文章裏面找到經典痕跡,然後不斷上溯、細讀、思考,再反芻,填補腦袋裏永遠缺一角的想像力。

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那陣揚起的塵灰

暑假開始前,收到老師的邀稿電郵,遂找出兩年前的論文。這兩年間,我還是一直留意着研究對象的動向,出席她所策劃的文學活動。現在的動機單純多了,全因欣賞她的才情。再讀兩年前寫過的種種,內容幾近忘記,但下筆之時的情境卻難以忘懷。那段下班後雙手在鍵盤前跳着探戈的日子有苦有樂;精闢的對話、飛揚的靈感時而溜進那個由書堆和期刊論文組成的洞穴裏,我的工作如拾荒者般整合拼湊,最後釘裝成冊,換取證書一張。

今早把修訂版的論文送出後,我沉重地歎了一口氣。由於出版篇幅有限,得把五萬六千多字的原文刪減至一萬字內,實非易事。於是連日來在字裏行間尋找可減省的篇幅,再親手把當初的心血剔除,猶豫的時間確實磨人,不比寫論文輕鬆。與此同時,聽着新聞傳來內地一則令人憤怒且心碎的消息,看着ig上大家投奔暑假的歡快,使我彷彿撲上了一臉焦土。

願那陣塵灰自由飛揚。


去年塵土飛揚的寮國
















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重遊東京.海


鎌倉高校前駅,幾乎是所有Slam Dunk迷必到的車站



復活節期間的東京遊我本來打算以茨城作結,後來因為當地地震頻繁,最後轉念鎌倉。

鎌倉位於東京南部(古稱:湘南),臨海而立,是近年港人遊日熱點。出發前我非常擔心人潮擠湧的問題,後來發現遊人遠比想像中的少,實屬一處悠閒輕鬆的鄉郊小鎮。由於東京市內主要遊覽地點都位於市中心,難以見海,於是來到鎌倉這個海邊小鎮,更讓人有度假之感。

前往鎌倉的遊客必會順道一遊江之島,兩地以相模灣相連,遊客、居民可靠電鐵來往。順道一說,鐮倉電鐵的名氣不可小覷,型號推陳出新之外,幾輛運行了六十年,仍保存原有木地板設計的列車偶而經過都會引來遊客舉機留影,幸運的乘客更可登上這幾列僅存的舊式電車,感受小鎮昔日情懷。當天,我有幸登上與父親同歲的列車,踏足古樸的木地板,遠望窗外粼粼碧海,幾乎萌生歸隱之意。

海上的小島就是有名的「江之島」
江之島面積細小,沿遊客街直上便是此地唯一景點--江島神社所在。神社獨佔整個山頭,由好幾座小神社各司其職,供信徒參拜。循着山路漫行,不一會兒便到達山頂觀景台,得以飽覽那片藍得冰涼透徹的相模灣,讓眼睛消消暑氣。離開江之島後,我繼續搭乘電鐵漫游鎌倉,在好友的哀求下前往鎌倉高校前駅,加入十數個熱血Slam Dunk迷之列,重現漫畫裏面經典的一幕。這個沿海車站鄰近民居,可以遠觀整座江之島,可惜站前此起彼落的快門聲響叫人生厭。



最後,由於時間不多,我只好越過極樂寺直奔鎌倉駅,朝聖電影《海街女孩日記》取景的一所臨海咖啡館。這所樓上咖啡館滿有森林的感覺,空氣中浮起一股奇異的草本氣味,研究餐牌後才知道原來是大麻籽(hemp seed)的氣味。我們所知道的大麻(毒品類)是用葉子提煉,而咖啡館裏所用的材料是大麻的種籽,不但無毒,更是外國的超級食品之一。咖啡館以有機大麻籽入饌,更售賣以麻編織的帽子、衣物,宣揚清爽健康的生活。隨行好友點了一杯大麻籽熱可可,味道一如大部分的健康食品,令人敬而遠之。然而,這所咖啡館的重點從來不在食物,而是玻璃窗外那一整片無際的海景,為單調的食物調味。咖啡館與鎌倉海灘相距只有十來步,烈日下閃爍的細沙異常柔軟,留下了旅人滿滿足印;海風習習,送來白浪,時有海鷗成群飛過,蓋掩人聲。相模灣的海水乾淨,不見腥臭,體現日本人嚴謹自律的一面。雖不至於清澈見底,但海面上不見膠袋、空瓶或廢棄物。當日,我和媽在人影寂寥的海灘上造作地奔跑彈跳,傾力演活一對海街母女。後來,在前往機場的大巴上,她告訴我此行最深刻的正是鎌倉。

看海的日子總是份外難忘的。



江島神社一隅
穿梭於神社間的貓

神社入口

由比濱海水浴場(海灘)
海灘上閃爍光芒的細沙


再見,鎌倉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巴黎兩岸》



不用上課和批改的日子,能夠讀書讀個過癮,不用顧慮睡眠不足會影響授課。

舒巷城(1921-1999)的名字是我在本科的日子裏,修讀香港文學時才認識的。老師要求我們把舒巷城的《鯉魚門的霧》(1951)讀完,了解五十年代的本土情懷。當時的我懷舊意識並不那麼濃,對水上人這種與我無關的主題更是難以共鳴,小說與我之間更像隔着濃霧。雖然主題無法打動我,但舒巷城善用意象,描寫繪聲繪色的印象一直留在心中。

《巴黎兩岸》(1971)是舒巷城後期的作品,寫於作者歐遊之後。作者運用第三人稱記述以遊客身份重踏巴黎的主角,驚悉法籍街頭畫家好友的死訊,本想與故友樂聚的巴黎假期剎那間夢碎,其後主角輾轉發現好友在鄉間生活的妹妹剛巧也到巴黎投靠兄長,二人因此結伴追查其死因,並回到主角與好友往昔在巴黎出沒之地,重組那些美麗的記憶碎片。

這絕非一個偵探故事,好友的離逝並沒有涉及驚險奇情的陰謀,說穿了只是難敵生活這座巍峨的高山,難免有自傷自憐、硬朗不足之嫌。然而,小說的目的不在道德批判畫家的選擇,舒巷城旨在感歎人的理想怎樣被苛刻的現實消磨殆盡,以及城市風光背後的鬼影幢幢。在世界遊客讚歎聖母院的宏偉和精緻、沉醉歷史感所帶來的浪漫之時,有多少人留意那些在景點附近看似佈景版的街頭畫家,實際卻過着賣畫維生、三餐不繼的苦日子?為了營造鮮明的對比,作者極盡所能地描寫巴黎的怡人景貌,試圖展現雙面巴黎,一岸天堂,一岸煉獄。

舒巷城四十八歲暢遊花都,兩年後完成此作,看到的不只是巴黎璀璨的一面,同時更不忘帶着人文關懷,為這些不見天日、有志難伸的街頭畫家悲鳴。小說內容實際上可以套用在每一個已發展的歐洲城市之中,並無突出之處;然而,舒巷城高明的敍事和描寫技巧使這部小說令人難忘,他筆下的巴黎可以五光十色,也可以清冷得叫人不忍。

巴黎也是我到過的地方。兩年前我不作他想,只為一睹地下鐵六號線的高架橋、莫內的蓮花池,還有感受電影《情迷午夜巴黎》的輕快。回想起來還真是淺薄,幸好沒有招同伴嫌棄。兩年後,我快要履行與朋友29+1的約定,於是開始計畫路線,務求開闊眼光。至於巴黎的美麗與哀愁,我想這一次應該都可以感受到吧。






延伸短片:《鯉魚門的霧》(R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