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米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米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米蘭鐵道遊:都靈文青夢

黑夜之後,我好像沒那麼怕黑了。

停電翌日,我依舊早上六點前便醒來了,那是我在米蘭的最後一天。出發前沒有安排這天的行程,原意在米蘭四周走走逛逛,免得匆忙。不過由於昨夜的驚嚇,讓我對米蘭的印象扣分,於是我即興購入前往都靈(Turin)的火車票,遠離眼前這個老跟我惡作劇的地方。

我是從電影認識都靈這個地方。許多年前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了一齣曲高和寡的哲學電影《都靈老馬》,延續了尼采在都靈的傳說。這齣兩個半小時的電影沒有起伏的劇情,只有一對貧苦父女在鏡頭前展示了六天荒涼的生活日常。後來,我才知道都靈是意大利北部的重要城市,也是意大利的工業中心,經濟發展僅次羅馬和米蘭。還有,一隊與我無關的足球隊。

火車準時抵達都靈新火車站(Torino Porta Nuova),車站正進行維修工程,四周圍上布幕,難以一見她古色古香的外觀。


都靈有一條著名的大街Via Po,連接大學園區。我在尋找咖啡館途中迷了路,也因而發現了一家氣球專賣店。推門一看,全是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氣球,讓我想起了心靈手巧的表嫂,她是我家的扭氣球高手,任何卡通人物都能做出來。這家店非常廣敞,若是在香港肯定無法收支平衡。我在欣賞美麗的造型氣球的時候,唯一的店員從櫃檯處冒出來,是一名束着亂髮,架着眼鏡的意國少女,怎麼看也不像是會對氣球有興趣的女生。我俗氣地問她有沒有意大利製的氣球,後來一輪交流之後,買了兩顆甫進來便看中的鏡面氣球,沒想到是來自日本的。氣球少女對氣球的認識和熱情超乎我所想,不但細心告訴我鏡面氣球的充氣方法,還送我好幾個顏色鮮艷的氣球。離開前我問她電影博物館的位置,她頓時雙眼發亮,從櫃檯跑出來帶我到門前指手畫腳地解釋。原來那裏是她最喜歡的地方。


前往電影博物館前,我終於找到那所文青咖啡館,她的名字非常有個性——Mood。我點了一杯都靈著名的咖啡Bicerin,是由巧克力醬、濃縮咖啡還有鮮奶油組成的飲料,其實比較像甜點。香甜的Bicerin深得我心,巧克力醬裏還加進烤得香脆的果仁,口感更富層次。Mood不只是一所咖啡館,還是一所書店,到處都是文學叢書,我坐在卡夫卡和喬伊斯旁邊用餐,感覺榮幸。不過,以上都不是Mood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Mood讓我大開眼界的是洗手間,彷彿讓人置身另一空間,四周以黑色馬塞克拼貼而成,綴以微微昏暗的橘紅燈光,與外面一室簡潔明亮的環境截然不同。



 







離開咖啡館後,我繼續漫步Via Po。都靈是一個古城,雖然沒有佛羅倫斯那般處處故跡,但散發着一股年月間積累而來的知性。此處大街上經常看見舊書攤和售賣影片、唱片的攤位,是我到訪的意大利城市裏面,覆蓋數量最多的地方。置身這個文藝氛圍濃厚的地方,讓我感覺舒適輕鬆,像魚回到了池塘一樣快樂自在。

我在路上走走停停,翻翻看不懂的書,拍拍帶不走的影片,現在回想起來,嘴角也不住上揚。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米蘭鐵道驚魂

結束了史翠莎(Stresa)邊上三座小島之旅後,我沿着Lake Maggiore往回走,天色由晴轉陰。

由於回程的特惠商務火車票不能換乘其他班次的火車,我只好繼續認識史翠莎。S鎮上有一所富麗堂皇的酒店,是此鎮的亮點。酒店的外觀優雅整齊,沒有金碧輝煌的佈置,卻不減貴氣,與三座小島的氣質相近。本來打算到酒店餐廳嘗嘗,但後來在另一湖畔餐廳門前轉念。



沿着湖岸漫遊,除了有高貴的酒店,還有比人頭還大的繡球花。意國的陽光毒熱,是繡球花的大敵。湖岸不少的繡球花都乾枯了,一叢叢密麻麻的花瓣中還結起了厚厚的蜘蛛網,讓我對繡花球的夢幻想像徹底湮滅。


走着走着,天色灰曚,下着小雨。我在湖畔餐廳門前停下,打算提前用晚餐,然後趁入黑前回到車站。湖畔餐廳以木頭搭建而成,半露天的環境拉近食客和大自然的距離。我選了一個靠近湖泊的位置,瞧着石灘上的人兒。金髮小男孩無懼雨點,蹲坐石灘上撥弄沙石,畫面有點寂寥,卻又出奇地和諧,讓我忍不住拍下小男孩自得其樂的一幕。







吃罷豐腴的大牛排,天色一下子便暗了下來。S鎮的路燈少得可憐,飽足後的想像力讓我一路上目不斜視,加快腳步。晚上九點後的火車站空蕩蕩的,我目送一個又一個乘客登上火車離開,暗自責怪自己貪小便宜買了尾班車的特惠票。當時天空不停閃雷,雨水傾盆而下,月台站長沒等尾班車抵達便逕自下班。四周的氣氛一下子更蕭瑟了,黑暗中只有月台旁邊的一家角子機遊戲室傳來一陣陣令人不安的躁動和霓虹。我看着月台上僅剩的三位外國壯漢,還有手中快沒電的電話,恐懼排山倒海而來。



火車由於雷暴的影響,晚了十分鐘。這十分鐘,於我而言比十年還要長。登上了明亮的商務車廂後,看見旁邊坐着衣著光鮮的歸人,我的安全感才慢慢回來。

天知道,更大的考驗還在後頭。

列車飛快回到米蘭,我看見火車站上來去的乘客,心才定下來。從米蘭火車站回到酒店只需要五分鐘,甫踏進酒店門口,大堂的燈光瞬間消褪!我來不及反應,往後一看,整條街沒入了無盡的漆黑之中。眼前這個國際大都會,竟然因為一場雷雨而停電!一向怕黑的我當然不敢回房間,真是疲累漫長的一天啊!我坐在距離房間只有二十步之遙的大堂沙發,給遠方的家人報個平安。

後來,其他客房的旅客都嚇醒了,跑到大堂大吵大鬧。這是我第二度在歐洲遭遇停電,頭一回覺得新鮮好玩,這一回只剩驚惶沮喪。


當晚,是我整個旅程中最黑暗的一天,還好我挺過去了。






 入黑前後的史翠莎火車站帶給我截然不同的感覺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米蘭大三巴





在米蘭入住的酒店環境與我期望的相距千里。每天清早,陽光硬生生地被窗外一堵高牆擋下,讓房間挑高四米的環境顯得格外封鎖昏暗,活像一隻巨大的鳥籠。由於房間不太理想,所以大大提高我往外跑的動力。

米蘭大教堂(Milan Catherdal)是遊客的必到之處,與宗教並無太大關係。為了躲避人潮,我準時在教堂開門時間抵達。記得從米蘭地鐵站Duomo的出口拾級而上,抬頭一看就是清白莊嚴的米蘭大教堂了。這番情境讓我想起了多年前從巴塞隆拿地鐵站的扶手梯穿上,巧奪天工的聖家堂竟與我距離不足十米!當年的那份悸動,我原以為不會再現,想來是自己太狹隘了,世界的廣闊和美麗,又怎會叫人厭倦呢?

兩座大教堂帶給我的感覺截然不同。聖家堂是展現生命力的建築,她採光充足,內部結構像一座蔓延生長的森林,身在其中讓人對生命有另一番體會;米蘭大教堂是傳統的哥德式建築,教堂頂部是數百座筆直尖長的石塔,內部環境幽暗,偌大的彩繪玻璃只靠數盞射燈照明。我坐在米蘭大教堂的長椅上休息,聽着安撫人心的宗教音樂,體內莫名透出一股沁涼,給我帶來純粹的寧靜和安穩。聖家堂的生命力與米蘭大教堂的寧靜清涼都使我難以忘懷,也讓我實實在在感受到歐洲人對宗教的狂熱和對神的敬畏。



從教堂離開後,我繞到教堂背後搭乘升降梯登頂。米蘭的晴空和教堂的灰白真是絕配,讓人百看不厭。教堂頂部的遊人頗多,我沒有留下太多照片。從教堂向外遠眺,只能看見商廈林立的米蘭,與巍然屹立的教堂毫不相襯。







米蘭大教堂的大理石地板也是她的特色之一,地板的花朵圖案以及温暖配色,為莊嚴的教堂帶來一份温柔。

參觀大教堂後的兩天,我從米蘭出發,來了兩場鐵道之旅。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米蘭:盛夏的果實


離開F城那個下午,忽然來了一場驟雨。我在龍蛇混雜的火車站裏等待開往米蘭的列車。

歐洲流行罷工,火車卻異常準時。抵達米蘭中央火車站(Milano Centrale)之時還是白天,火車站前一顆引人注目的大蘋果吸引了我所有的注意力,幾乎讓我忘了手上的行李有多沉重。

這顆拔地而起的蘋果(La Mela Reintegrata)是去年米蘭世博的遺物,作品表達創作者對未來科技(鋼釘)和自然(蘋果)緊密聯繫的理想,兩者不再互相對立,並能夠有機結合,從而寄予人類應該善用科技的長久,維護自然的短暫。

然而,蘋果上的一圈釘子不甚美觀,讓我想起了不祥的科學怪人。若我是一顆蘋果,寧願順其自然腐爛,也不甘心以醜陋之姿永存。

記憶之中另一顆永恆的蘋果,早在九七年日劇《戀愛世紀》(Love Generation)裏面出現。那顆代表男女主角之間愛情的水晶蘋果,是一代人的共同語言,也讓我明白事物的長久並不一定要從壽命量度,能夠在永恆的時間之內歷久不衰,才是具意義的長存。能夠成就這種不朽的方法,目前只有藝術。


一不小心就扯遠了,關於米蘭的精彩和不朽,我會再好好告訴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