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岩井俊二

生於八十年代的文青,沒有人不知道岩井俊二,更沒有人不知道《情書》。同名同姓的藤井樹,讓一代人明白原來青春雋永便是心頭上一抹淡淡遺憾。音樂錄影帶導演出身的岩井,鏡頭下詮釋的青春分外唯美詩意,每個角色身上都彷彿若有光,這種朦朧美並不寫實,但誰的花樣青春沒有摻進幻想?碰巧年底看過他的新作《你好,之華》,想起了塵封十年還沒看的《四月物語》,馬上取出用作去年的跨年電影。(我坦承這是晚了一整年的文章)


四月物語所說的是一位從北海道(鄉下)來東京讀大學的女孩的故事,故事重點既不是求學奮鬥經過,更不是少女蛻變日記,而是一場女生都曾經歷的愛情幻想。初登大銀幕的松隆子稚氣未脫,既有鄉下少女的純樸單純,也有大學新生的羞澀,配合岩井音樂錄影帶式的鏡頭語言,成就了松隆子氣質滿溢的出道作。

要說四月物語是松隆子的獨腳戲也不為過,儘管來東京讀大學的原因是為了學長,但學長在電影中的戲份不多,更接近象徵 –––遙不可及的理想。松隆子並不真正認識學長,單憑一見鍾情以及一發不可收拾的幻想,讓成績平庸的松隆子考進東京的大學,離開温馨熱鬧的鄉村家庭,隻身闖進冷漠孤獨的大城市。許多人看了這部電影均表示佩服松隆子的勇氣,但我認為她並不是勇敢的人,推動她慢慢走進學長的力量,源自幻想。假如她在考大學前認識了學長,而非陶醉在自己編織的學長形象裏面,也許早就幻滅,更遑論離鄉背井。這不算悲觀,而是實情。幻想的世界自有其作用,至少可以讓人走得更遠,不該一昧批評。


普遍觀眾也許會好奇松隆子的單戀究竟是否成功。然而,這場自導自演的單戀獨腳戲才是故事的重點,若強加結局,只會讓電影一下子流於偶像劇。電影於學長在打工店裏與松隆子相認,兩人終於說上話便戛然而止。電影的結尾看似積極,卻沒有道出兩人能否有所進展。這一次,導演把幻想留給了觀眾。若觀影後大家能因此而獲得半分美好想像,足以改善自己的話,不是更圓滿的結局嗎?


這部電影讓我憶起小學畢業那年,為了能夠接近老是在頒獎台出現的某誰而拼命學習的自己。後來,我們真的一同站在了頒獎台上,不過他後來升讀一所男校,我總不能變成祝英台吧?直到幾年前,我在港大的圖書館偶遇,在圖書館大堂的坐椅上相隔一段社交距離,各自讀書。這些回憶看似幼稚無聊,但卻能為人帶來不少温暖呢!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疫情之外的2020

 2020是大家急着翻過的一年,卻也是我許多年以後仍會歷歷在目的一段時光。

這一年因為病毒來回襲擊,學校和不少良心企業允許員工在家辦公。我和家人因而獲得了一段全天候人盯人、面對面的親子時光。俗話說得好: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就是保持距離。年初剛開始在家工作時,我們之間的距離一下子緊縮,沒有了半點喘息空間。不少的爭端從生活習慣不同、溝通不善、三餐安排、防疫鬆緊等芝麻綠豆事件堆疊而成,時而對峙,時而口角的日子令人疲憊不堪。隨着一波又一波的疫情逆襲,我們在七月、九月依舊要在家工作,當時甚至萌生自立門戶的念頭,還首度「睇樓」。最後,在要價不菲的自由和難以割捨的親情之間,我選擇了後者。幸而,後來一家三口慢慢習慣了這樣緊密的生活模式,群體免疫於家庭瑣事爭執。


萬沒想到十一月下旬疫情輾轉來到了第四波,我們依然得以在家工作的方式首尾呼應這不祥的鼠年。由於累積了相當的經驗,這次的共處一室運作暢順。偶爾沒有早課的時候,我還會弄一桌豐富的早餐,暖一壺熱咖啡,給不同時間起牀的雙親。餐桌上的談笑也沒有因為每日如是的生活而減少,思考三餐的菜色竟成了每天樂此不疲的話題。在家的日子長了,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激增,這一年份的回憶也許抵得上風平浪靜的十年。一年下來的爭端讓我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盲點,從來選擇少說話多做事的我,面對爭執不是一笑置之,就是避而不談。顯然封閉自己不是解決的良方,自以為是的委屈求全甚而會使誤會加劇,最終落得大家都受傷害的結果。相反,冷靜下來後婉轉地表達立場,即使當刻對方沒來得及消化,也能因為得到體諒及回饋而平復暴跳如雷的心情。


雖然相處的學問很複雜,但為了你所重視的人,還是必須要放掉一小部分高貴的自我。

以上是防疫以外,我今年最深刻的體驗了。

2020年10月3日 星期六

2020雜念

今年的假期實在無法令人歡喜。習慣來去自如的我們,失去了與朋友閒聊的共同話題,無法飛行的日子裏,日本成了難以跨越的鄉愁,港人只能擠進蜂擁的DONKI尋求慰藉。

這段令人昏昏沉沉的日子沒有盡頭似的,不斷燃燒著人的意志。口罩下的生活除了隔絕病毒散播,更窒礙了面對面的交流,隱蔽了許多閃爍的情緒。我嘗試朝好的一面想去,口罩畢竟能節省虛與委蛇的社交,躲避要命的人情世故,未嘗不妥。然而轉念一想,不溝通到底只是擱置問題,早晚還是要應付,而且人際溝通的能力會日漸生疏,可不能毀在口罩之上。如斯的思想戰爭幾乎每天都在腦海中活演,精神難免倦怠萎靡,可也無法制止⋯⋯

直到新學期來了,直到回校時間表塵埃落定,生活終於有了寄託。我這才明白了那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的真義。只是,不受環境左右而從一而終的情操與死線迫近而迸發的腎上腺素,如今應該不算是一道選擇題了,此話聽起來悲涼,但並不假。

-------------

無法外出的日子,讓我有更多的空間思想,想起了一些無聲無息地離去的人,有的在疫情中過世,有的在社會亂局下銷聲匿跡,更多的是因為疫情肆虐而避而不見。生命中的匆匆一別竟成了生離死別,莫論珍惜這般老調,我更願視作緣散,此生也許只能到此為止,期待下一次的緣起。

--------------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中央公園救急

近日美國新冠疫情愈發嚴峻,以紐約市最為緊急,座落高尚地段的中央公園甚至被徵用作臨時防疫場所。在無人機記錄下的中央公園依然是曼哈頓的一顆人工綠肺,只是茵茵綠草上搭建了一座座慘白的帳篷,裏面躺着每天激增的新冠病毒確診者。看着如此蕭索的景象,不禁讓人生起「去年今日此門中」之感。

一年前的復活節,我和從前工作中認識的好朋友一塊在紐約待了兩星期。深度游的好處是不用糾結於取捨景點,然而我們還是因為輕視了中央公園的佔地面積而失了預算。來前對中央公園的想像不過是幾倍大的維多利亞公園,據聞還是香港影帝喜愛餵鴿子的地方。當我立足於公園時,才知曉當初的想像多幼稚,此地整整比倫敦的海德公園大兩倍以上。眼前的綠草接天,與清風朗日相映成趣,我這才明白何謂「芳草碧連天」,同時驚歎這張綠色巨氈竟是人工墾殖而成。中央公園周長十公里,原本是為貴族而設的綠野仙蹤,讓他們以馬車代步享受無邊綠草,委實不是可徒步走遍的公園。

眼看一望無盡的綠意,竟然讓我們生出了便意。誰料,這個足有十八個維多利亞公園大的地方竟然不設公共廁所!於是我與同伴只能在綠道上拔足狂奔,到處張望洗手間標誌。奔跑間看見公園一隅立了幾株春櫻,過道上留下一道花痕,在陽光的閃爍下躺在路邊獨自閃耀。我用盡全身意志請同伴留影,花了不消數秒便跨過櫻花繼續尋找解放地。後來我們一路向大都會博物館跑,一路上均沒發現公廁設施,難怪十九世紀時中央公園嚴禁飲食。

那次中央公園之行也可算是急死人了。

人有三急

2020年2月11日 星期二

疫市奇譚

在因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得來的一段SOHO (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日子裏,除了每天籠罩在物資短缺和疫症確診人數上升的陰霾外,還夙夜擔憂網上教學成效,以及復課後如何讓她們的成績維持在某一個水平(相信我,一個月的努力未必立竿見影,但一個月的閒散足以兵敗如山倒)。雖然身心沒有在校時壓抑,但神經末端的焦慮仍使我不得安息。

無奈疫情愈演愈烈,本地傳染個案開始起飛、本港屢遭各國隔絕、市民每日暴衝盲搶、企業裁員迫放無薪假……各種不利消息來回夾擊,實在令人頹然。倉惶之際幸得朋友提醒:瘟疫橫行之下,更要把握有涯之生,及時行樂,何須羨長江之無窮?「及時行樂」並非鼓勵大家沈醉Youtube、Netflix、Ig,更不是呼籲大家罷學,而是提醒大家趕快回應自己內心所想,不管多微不足道,只要做一些足以打動自己的事便不枉了。

於是我再次打開了村上春樹。

這兩年試着避開他,回頭讀金庸、讀詩詞,為份內事作好準備。不是說看村上的作品無助提升文學水平,在靈性修養以及藝術價值這一塊,村上確實令人眼前一亮;不過,翻譯作品的文句始終不能與經典文學比擬,若我只獨沽一味的話,恐怕所有修辭早已盡拋。探討翻譯作品的文學性不是我今日的重點,還是不要跑題。

為甚麼又回到了村上了呢?全因我方才提及的所謂「打動自己的事」。我猜想她們可能不太清楚怎樣才算是「打動」自己的事,所以想借村上的短篇向她們解釋解釋。村上的長篇大家可能都能舉出幾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可他的短篇其實更後勁無窮。《東京奇譚(談)集》收錄了五部以東京為背景的奇聞,故事似幻似虛,卻不無讓人深省之處。開卷首篇《偶然的旅人》村上用第一人稱,以自己兩段奇妙的經歷告訴我們甚麼是「打動自己的事」。其實,所謂「打動自己的事」莫過於念茲在茲的事情,在偶然之間得以實踐,獲得圓滿。村上舉了購買爵士唱片的例子,分享了自己在過程中碰上意想不到的偶然:村上在國外買了一張以該爵士樂團打烊時間「10 to 4」而命名的唱片後,從唱片行離開時碰到了一名當地人詢問時間,他下意識的看着錶面順應一句「10 to 4」,事後感到一股不可言喻的奇妙,彷彿有爵士之神在看照自己。小說的下半部分則以友人經歷了的幾個類似的偶然,迸發出另一個截然不同,卻同樣暖心的故事。村上筆下這種不期而遇的事,並沒有甚麼大不了,可卻能為平平無奇的生活注入一瓶像提神飲料之類的補充劑,好讓我們的腳伐更剛健,邁出更大一步。

我曾有類此的經歷。某年去東京旅遊時帶了夏目漱石的《草枕》隨行,期間我打算到御苑附近的夏目漱石紀念館看看,走着走着卻迷了路,結果竟然莫名奇妙地走到一所名喚「草枕」的咖啡館。當我偶然抬頭見那與小說名字一模一樣的漢字招牌時,心中不期然的一陣顫抖,本來毫無意義的迷路,竟成了整趟旅行最妙不可言的記憶。這難道不能算是「打動自己的事」嗎?

打動自己的事可以微不足道,卻不見得是一件輕易的事。首先得聆聽自己的渴望,並且努力生活,也許便能在某個難以預料的時分碰上偶然,點亮內心蒙塵的一角,重新獲得前進的力量。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村上的短篇交出了最具體的說明。

我希望她們能夠在危難時,毋忘這一份生命的美好。




祝香港早日戰勝疫情,我們能夠如期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