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西遊記(上)

       


八月即逝,正是回味這件事的最好時機。

八月四日。那天,黃曆上寫着「餘事勿取」,是個諸事不宜的日子。偏偏我當日要和二十多位只有一面之緣的陌生人一同西行,前往甘肅省敦煌市,考察幽深的莫高石窟和沙沙作響的鳴沙山。

莫高窟的舊正門
莫高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也是把敦煌推向世界的文化遺產。這座石窟始建於一千六百多年前,相傳當時有一和尚途經鳴沙山,乍見對岸三危山上萬道金光,他深受佛光感召,於是便留下來在陡峭嚴峻的山崖開鑿洞窟修禪,表現他對佛教的誠敬。莫高窟和佛教的關係密不可分,現存七百三十五座洞窟當中綴滿了佛經故事以及十六國至清朝之間的宮廷壁畫。除了畫風多元化的壁畫以外,洞窟裏還供奉了各式各樣佛教人物的泥塑,供僧侶參拜瞻仰。


今年四月,我到日本鎌倉參觀大佛,記得當時坐在櫻花樹下瞻仰坐佛,佛像的面容慈祥平和,即使一旁的櫻花如何絢麗盛放,祂也神色自若,穩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鎌倉大佛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餘,也讓我生起了解佛、道思想的念頭。當時的我並沒有想到四個月後便身在幽暗冰涼的莫高窟之中,四周盡是滿天神佛與積累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塵灰。

敦煌的氣候乾燥少雨,夏天日間溫度徘徊在三十五度上下。雖然在戶外陽光刺眼灼熱,但只要邁進遍佈崖壁之間的洞窟,便瞬間清涼,全然不受外界的高溫影響。穿梭洞窟之間的石梯和平台都是今人加建而成,方便遊客參觀;洞窟前的門也是為了保育文物而添設,而且重門深鎖,不是每個洞窟都開放參觀。此行在青年廣場的安排下,我們能夠闖進許多不對外開放的特別洞窟,看保存度較高的壁畫,以及舊朝殘存的泥塑。為了保持洞窟內的濕度和氣溫,參觀者一概不能久留。幸而,我們有兩位莫高百科般的導賞員,他們談笑風生,而且對洞窟的歷史、壁畫上的線條、文字,甚至泥塑的造法都瞭若指掌。莫高窟讓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盡心盡力而且熱愛手上工作的導賞員是原因之一。

敦煌研究院負責保育、修復和宣傳莫高窟,由來自中國各地的專家所組成。此行獲得研究院的特別安排,我們得以進入正在修復中的洞窟,裏面有一座三十米高的坐佛,佛身四周安裝了棚架,幾位畫家、泥塑家徒步爬上二十米高的棚架上進行維修工作,有的設法把快要剝落的壁畫重新黏上,有的灌漿填補壁上的孔洞。我們在只戴着安全帽的情況下爬梯而上,由負責人給我們講解。十數人的重量使單薄的梯子咿呀作響,梯級高度讓人步步驚心,我不禁想起了圍繞布拉格鐵塔的那道鏤空樓梯。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看見專家修復文物,雖然爬梯過程狼狽驚恐,但我還是覺得非看不可。

最後,我在莫高窟如願以償,能夠親睹那座舉世聞名的涅槃卧佛。這座卧佛幾乎是莫高窟的代表作,保存度異常完整。「涅槃」是佛家用語,意思是超脫肉身,回到無罣無礙的淨土之中,是佛門弟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曾在香港歷史博物館欣賞過仿製品,沒想到如今如假包換的卧佛近在眼前,仍在睡夢之中。我在此窟中聞到一股熟悉的氣味,近似外公書房裏那堆陳年舊書夾雜灰塵的味道。這尊佛像的臉容似睡非睡,嘴角微微上翹,大概是因為大功告成而生功德圓滿之喜吧。


原以為千遍一律的莫高窟,竟藏着許許多多超凡脫俗的故事,是我此行的一大收穫。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玩謝大作家(The Distinguished Citizen, 2016)



暑假開始前我看了一部耐人尋味的電影,兩個月後的今天影像依舊不時浮現,無法擱下。

《玩謝大作家》是一部阿根廷電影。這部電影絕不會讓喜歡文學和創作的人失望,對於那些以作家身份自感優越的人更是一記當頭棒喝。電影以一位旅歐作家D獲頒授諾貝爾文學獎起幕,此番得獎使他的名聲大漲,廣受八方邀約。D也不忘維持孤高的姿態,一一回絕,直到收到南美家鄉小鎮寄出的傑出市民獎領獎函才破例答應,踏上一段衣錦還鄉的奇遇。

D在故鄉的經歷留待各位自行打探,我們不妨在此談談作家的身份和作品。劇本設定D出身南美,懂事後離鄉背井數十年,獨居西班牙巴塞隆納。雖然身體遠離了家鄉,但精神長存,他的筆尖總是指向出生地,記錄家鄉風光、鄰里鄉紳軼聞;正巧,歐洲客對南美洲素來懷有無邊的想像,因此他坐擁龐大嚮往南美的讀者群。這場知識分子還鄉記異常緊湊,D從被市長熱情拉上消防車面對鄉民歡呼擁戴,到後來遭挑釁者抹黑其小說處處譏諷揶揄,鄉民的玻璃心碎了一地,紛紛指罵他只靠販賣南美印象博取歐洲市場。四天之內從傑出市民淪落數典忘祖之徒,儘管作家一再解釋小說皆虛構,最後也無法動搖愚民的自我詮釋。

從文學理論上來說,小說(Fiction)本是虛構。不過,我們都知道寫作絕不可能憑空臆想,到底還是需要從生活經驗中借題發揮,以呈現作家的世界觀。因此小說的背景可以是熟悉的場景、人物形象不妨參考身邊人、情節或按照作者想要探討的命題而作出改變,最後生成一部言之有物的作品。另外,在六十年代中期,法國舉足輕重的文學理論家羅蘭.巴特提出「作者已死」一說,意思是當作品完成以後便脫離作者的掌控,讀者將成為作品的第二作者,自行詮釋文本,毋須斟酌作家背景、動機。以上兩點都是D在鄉民前拿出的擋箭牌,來應付這幫土包子的無理取鬧。

然而,當觀眾都在嘲笑這群愚昧鄉紳盲目對號入座,不懂自省並否定批判之時,電影的結局把匕首刺向主角。這場由諾貝爾獎引發的肥皂劇,最後竟又成為D更上一層樓的助力。電影結束前形象大變的主角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似乎是在推翻甚麼、默認甚麼……叫觀眾陷入沉思,妙哉!




我認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讀者眼中能幻化千百種意義,但我無法茍同羅蘭.巴特跳過作者的言論。閱讀無疑是一場刺激思考的過程,可若讀者認為抱持自我想法便足矣,那也未免過於狹隘,無助提高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外,作品背後總有作者秉持的信念,設法了解在我看來是對他們的尊重。至於創作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留待讀者自行解讀」,大抵只是懶得解釋的托辭罷了。

最後,不得不說《玩謝大作家》是我今年為止看過最驚艷的電影。除了提出幾個有關創作的考問,也更進一步揭露人性從來諸多缺憾的真相,不管你是諾貝爾得獎者、傑出市民,還是鄉下人;人也無法排除陰暗面,分別只在於藏得好或不好,有沒有叫人不輕易發現的能耐。

順祝她們新學年洞若觀火。


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我的前半生



如若現在談及「我的前半生」,未免言之過早了。標題上的《我的前半生》,出自亦舒的小說,近來在內地改編成電視劇,得到許多關注。湊巧上周在廈門趕上了結局篇,所以就順勢看下去。

《我》的主角是一名上天垂憐的美麗女子,大學畢業後馬上成為衣食無憂的陳太太,生下聰明可愛的孩子,享受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幾乎是所有女性的夢想。不料,婚後十年突然接到丈夫的離婚通知,一往情深的陳先生原來早就厭倦乏味的婚姻生活,更厭惡那位不接地氣的嬌妻。一夜之間,子君從養尊處優的富太太淪為前路堪憂的單親媽媽,未來得及消化劇變、死因尚未明,更遑論如何踏出下一步。幸而,女主角身邊總會有白武士的出現。原著中子君有賴摯友的扶持以及自愛,從低谷逐步爬起來,最後既覓得良緣,又嬴回前夫的尊重;電視劇則淡化了子君的剛毅,為了配合觀眾製造茶餘飯後話題,編劇硬生生地把子君捲進摯友的戀情,莫名其妙地成為別人的第三者,最後糾結於情義兩難全的矛盾之中。

礙於劇情嚴重偏離原著,實在沒有比較的必要。子君的前半生並不是以歲數劃分,而是以人生階段作為分水嶺。離婚前的她是溫室培育的花朵,不知人間疾苦,只懂花錢享福,是典形的愚婦形象;離婚後,子君被迫自力更生,在社會的無情琢磨之下反而愈發閃亮玲瓏,因而頓生「悟已往之不諫」之感,心態上的轉變與成長令她告別懵懂的前半生,從而自信從容地面對餘生。故事看起來冗繁,尤其身在離婚率甚高的現代社會裏,根本沒有大做文章之必要。這部小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亦舒的創作動機。小說原意並非只為提醒婦女獨立自主那般簡單,亦舒目的在於回應魯迅的《傷逝》,希望以現代人的角度,改寫《傷逝》裏面子君的悲慘結局。

《傷逝》是魯迅筆下的一篇偽愛情小說,故事中的子君是一個接受新思潮啟蒙的富小姐,而不斷為她進行思想改造的便是知識分子情郎涓生,兩人在舊社會中無媒苟合,注定為世難容。其後二人不堪生活波折,子君身上那層輕鍍的新思潮緩緩剝落,最終被涓生所厭棄,走上絕路。相較之下,現代子君在《我》裏的花瓶形象也是由愛人(丈夫)一手打造,亦同樣落得被拋棄的下場,然而基於社會解放,早已不像從前那樣窒息,所以她得到翻身的機會,能在人生半路自我改造,漂亮地活下去。當然,除了社會的影響力以外,個人的意志也對此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惟本文目的不在於精析文本,不贅。

《傷逝》和《我的前半生》在文學水平上的勝負不言而喻,這個例子主要說明一部優秀的作品如何發揮深遠的影響力,引起後人的不絕討論和回應。順帶一提,魯迅的《傷逝》也是在回應一部俄國的經典劇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對我而言,這正是讀文學有趣的地方。每每能從精細的文章裏面找到經典痕跡,然後不斷上溯、細讀、思考,再反芻,填補腦袋裏永遠缺一角的想像力。

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那陣揚起的塵灰

暑假開始前,收到老師的邀稿電郵,遂找出兩年前的論文。這兩年間,我還是一直留意着研究對象的動向,出席她所策劃的文學活動。現在的動機單純多了,全因欣賞她的才情。再讀兩年前寫過的種種,內容幾近忘記,但下筆之時的情境卻難以忘懷。那段下班後雙手在鍵盤前跳着探戈的日子有苦有樂;精闢的對話、飛揚的靈感時而溜進那個由書堆和期刊論文組成的洞穴裏,我的工作如拾荒者般整合拼湊,最後釘裝成冊,換取證書一張。

今早把修訂版的論文送出後,我沉重地歎了一口氣。由於出版篇幅有限,得把五萬六千多字的原文刪減至一萬字內,實非易事。於是連日來在字裏行間尋找可減省的篇幅,再親手把當初的心血剔除,猶豫的時間確實磨人,不比寫論文輕鬆。與此同時,聽着新聞傳來內地一則令人憤怒且心碎的消息,看着ig上大家投奔暑假的歡快,使我彷彿撲上了一臉焦土。

願那陣塵灰自由飛揚。


去年塵土飛揚的寮國
















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重遊東京.海


鎌倉高校前駅,幾乎是所有Slam Dunk迷必到的車站



復活節期間的東京遊我本來打算以茨城作結,後來因為當地地震頻繁,最後轉念鎌倉。

鎌倉位於東京南部(古稱:湘南),臨海而立,是近年港人遊日熱點。出發前我非常擔心人潮擠湧的問題,後來發現遊人遠比想像中的少,實屬一處悠閒輕鬆的鄉郊小鎮。由於東京市內主要遊覽地點都位於市中心,難以見海,於是來到鎌倉這個海邊小鎮,更讓人有度假之感。

前往鎌倉的遊客必會順道一遊江之島,兩地以相模灣相連,遊客、居民可靠電鐵來往。順道一說,鐮倉電鐵的名氣不可小覷,型號推陳出新之外,幾輛運行了六十年,仍保存原有木地板設計的列車偶而經過都會引來遊客舉機留影,幸運的乘客更可登上這幾列僅存的舊式電車,感受小鎮昔日情懷。當天,我有幸登上與父親同歲的列車,踏足古樸的木地板,遠望窗外粼粼碧海,幾乎萌生歸隱之意。

海上的小島就是有名的「江之島」
江之島面積細小,沿遊客街直上便是此地唯一景點--江島神社所在。神社獨佔整個山頭,由好幾座小神社各司其職,供信徒參拜。循着山路漫行,不一會兒便到達山頂觀景台,得以飽覽那片藍得冰涼透徹的相模灣,讓眼睛消消暑氣。離開江之島後,我繼續搭乘電鐵漫游鎌倉,在好友的哀求下前往鎌倉高校前駅,加入十數個熱血Slam Dunk迷之列,重現漫畫裏面經典的一幕。這個沿海車站鄰近民居,可以遠觀整座江之島,可惜站前此起彼落的快門聲響叫人生厭。



最後,由於時間不多,我只好越過極樂寺直奔鎌倉駅,朝聖電影《海街女孩日記》取景的一所臨海咖啡館。這所樓上咖啡館滿有森林的感覺,空氣中浮起一股奇異的草本氣味,研究餐牌後才知道原來是大麻籽(hemp seed)的氣味。我們所知道的大麻(毒品類)是用葉子提煉,而咖啡館裏所用的材料是大麻的種籽,不但無毒,更是外國的超級食品之一。咖啡館以有機大麻籽入饌,更售賣以麻編織的帽子、衣物,宣揚清爽健康的生活。隨行好友點了一杯大麻籽熱可可,味道一如大部分的健康食品,令人敬而遠之。然而,這所咖啡館的重點從來不在食物,而是玻璃窗外那一整片無際的海景,為單調的食物調味。咖啡館與鎌倉海灘相距只有十來步,烈日下閃爍的細沙異常柔軟,留下了旅人滿滿足印;海風習習,送來白浪,時有海鷗成群飛過,蓋掩人聲。相模灣的海水乾淨,不見腥臭,體現日本人嚴謹自律的一面。雖不至於清澈見底,但海面上不見膠袋、空瓶或廢棄物。當日,我和媽在人影寂寥的海灘上造作地奔跑彈跳,傾力演活一對海街母女。後來,在前往機場的大巴上,她告訴我此行最深刻的正是鎌倉。

看海的日子總是份外難忘的。



江島神社一隅
穿梭於神社間的貓

神社入口

由比濱海水浴場(海灘)
海灘上閃爍光芒的細沙


再見,鎌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