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盧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盧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托斯卡尼遺城:盧卡傳說(下)







火車不一會兒回到盧卡。盧卡依然有雨,帶點冷。

乍看盧卡的古城牆讓我想起了大阪城。當然,盧卡的古城牆要遼闊得多,雖然號稱是歐洲保留得最完整的古城牆,看起來卻沒有日本的堅固,大概和歐洲人與生俱來的隨性有關。沿城牆入口向上爬幾級樓梯便能通往城牆之上,兩旁都是高崇的大樹和數之不盡的長凳,叫人看不見盡頭。


城牆內是市中心所在,當天碰巧舉行賽車競賽,整座古城不時傳出喧天的引擎聲響。盧卡的中心範圍與我早上所感受到的截然不同,中心地帶極具活力,洋溢歡愉的氣氛,每個人都笑咪咪的。由於我已經走了大半天,於是回到盧卡以後也沒有心思再去看那座頂樓上種滿橡樹的地標塔(Guinigi Tower)。

傳說橡樹是長壽和強壯的象徵,早在聖經上已有記載,想必高塔上的橡樹也帶此寄喻。




 



  

內城是一座標準的迷宮,到處都是相似的橫街窄巷,即使有路標,也被蒙得暈頭轉向。中心有一個四周被教堂包圍的圓形廣場(Piazza Anfiteatro),集結了許多閒坐的遊人。盧卡的淡泊,除了能在四周古蹟包圍以及安靜的巷弄中體驗外,這城謝絕連鎖店插旗也是絕佳證明。盧卡沒有星巴克,更沒有麥當勞,是小鎮上下聯手捍衛的成果。往回走時,看見賽車道邊上幾個穿著可口可樂制服的美女向遊人派發免費可樂。過去兩次歐遊經驗告訴我,不要胡亂接受陌生人的好意,即使看見人手一袋可口可樂,我還是沒有伸手接過。


  







離開盧卡前,陽光從密雲中掙脫,我繞着城牆走了一圈,花了接近半小時。途中看見一株生命力旺盛的大樹,生長於某處天台,擁有強而有力的樹幹和圓弧的樹冠。在我看來,沒甚麼比這棵「生命樹」更能代表盧卡。


一整天走下來,雙眼滿足,兩腿腫脹。

//////////////////////////////////////////////////////////////////////////////////////////////////////////////////////////////////////////

題外話:



盧卡是著名歌劇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出生地,普契尼的盛名她們或許還不知道,但哀怨纏綿的《蝴蝶夫人》經常見於不同文藝刊物,大概會有點耳熟。每年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是一年一度的普契尼藝術節,主辦單位會馬拉松式上演普契尼的歌劇,地點位於美麗優雅的湖泊區Torre del Lago。

啟程前曾猶豫要不要到湖泊區看一齣露天演唱的《杜蘭朵》,後來因為演出時間太晚而作罷。普契尼的傳世之作中,我偏好《波希米亞人》,把一群落魄文人之間的戀火浮生搬上舞台,是一部浪漫温柔的作品。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托斯卡尼遺城:盧卡傳說(上)




旅行的第三天,我去了同屬托斯卡尼大區的盧卡(Lucca)。

編行程時,我已被盧卡的古樸深深吸引。不過,後來似乎更鍾情於米蘭附近的史翠莎和都靈。

前往盧卡那天雖然有雨,但我深感幸運,因為出發前一天我得知佛羅倫斯火車站會在起程當晚提前關閉,準備隔天罷工。罷工對於歐洲人來說是生活的一部分了,他們早就對此安之若素。去年抵達倫敦那天,也幸運地避開了地鐵罷工時間,想來我還是受上天眷顧的幸運兒。


盧卡是一座寧靜的古城,遊人並不太多,保有古城專屬的靜美。下着毛毛細雨的早上,我提着傘朝市中心方向逆行,尋找當初來盧卡的理由--一道空置的古渡槽(Nottolini Aqueduct)。古渡槽建於十九世紀,乍看相似,但並不屬於傳統雙層建築的羅馬渡槽。據說古羅馬最偉大的建設便是引水渡槽工程,為人口膨脹的各城鎮提供足夠並且符合衛生條件的食水。我不太熟悉水利工程,純粹欣賞渡槽連綿不絕的拱洞設計,日後一定要親眼去看看更宏偉的羅馬渡槽。


古渡槽在密雲之下顯得陰森,旁邊有座廢置的圓塔,拉起一圈閒人免進的膠帶,更顯荒蕪。我在古渡槽旁邊漫步,前方一對夫妻在溜狗,是我方圓幾百米內僅見的生命體。眼前的古渡槽並不算太長,從前河水會經由渡槽引到盧卡城牆外,滋養百姓。


離開渡槽後尚餘些許時間,於是我隨便走進一家人來人往的咖啡店,喝口咖啡打發時間,然後再轉車到附近小鎮一睹魔鬼橋。歐洲的咖啡店貼心地為顧客提供不同收費,一般來說站着用餐比坐着要便宜。為了扮演當地人,我站着喝了一杯當地人熱點的macchiato,香醇不澀,然後吃了一份生火腿麵包。





從盧卡坐二十分鐘火車,就能抵達魔鬼橋所在的小鎮Borgo a Mozzano。小鎮地小人稀,感覺非常落後,火車站小得無法容納售票員,只有一部自動販票機。除了後山以外,全鎮只由一條長街貫穿。路上遇到一場温馨的婚禮,一鎮的村民都出來慶祝,還奮力向新人拋撒代表祝福的稻子。

循着唯一的通道走了大約二十分鐘,終於看見魔鬼橋(Ponte della Maddalena )了!魔鬼橋是一座中世紀石拱橋,有四個大小、高度不一的拱洞,據說一度是盧卡城往羅馬的交通要點。那個世紀要建成一座如此陡峭的拱橋並不是易事,因此傳說這道橋要得到魔鬼的應許才能順利完工,所以後來「魔鬼橋」之名不脛而走。

我站在石橋最高處不敢四處張望,惟恐手上拿着相機的自己頓失平衡掉進河裏。這座石橋極美麗又危險,我坐在橋另一端的樹蔭下慢慢欣賞,發現周遭不少遊人都是來自意大利,特地駕車到來欣賞石橋。當天成為鎮上唯一東方人的我,似乎也成了被評頭品足的風景了。









 


小鎮回盧卡的火車班次不多,每班次相隔兩至三小時不等。我坐在無人的月台上,看着天色換晴,等待列車到來。後來,一名黑人男孩也到月台等車,我們在長凳上坐了快一小時。其後列車準時到達,火車上的驗票員甫打開車門便衝向前,我急忙掏出車票,安全上車;然而旁邊的男孩手上無票,使詐失敗,又回到長凳上,空等下一班次。上車後我心一驚,竟與騙子同坐一椅這麼久也沒生警覺,於是連忙檢查隨身物品,幸好全在。(待續)




無人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