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29+1》時,她還是彭秀慧在劇場上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台獨腳戲,距離改編為電影的路還非常漫長。我忘了當年滿二十歲沒有,但對於三十歲這場危機還是念茲在茲。
第二次看《29+1》是和好友一起看的,約莫是彭秀慧的第七次公演。那一年印象尤深,因為前往觀看舞台劇之前,我們先出席了一場中學同學的葬禮。那位來往並不親密的中學同學因為重病急逝,甚至連自己的廿五歲也無緣看見。
第三次看《29+1》,是在不久前的復活節。現年四十二歲的彭秀慧把她改編成普及度更高的電影。某程度上,把神劇改編成電影可算是彭秀慧對三字頭人生的總結。即使外貌如何保養得宜,也總不能一直厚着臉皮重演下去吧?三度觀看這台戲,當中唯一值得高興的是,我和同行的伙伴還沒有踏入三十。
古往今來,「三十而立」的觀念深植華人世界,其實不無道理。「立」指的是「確立人生方向」。假設我們都有九十歲的壽命,三十即是人生的三分之一,距離六十(五)歲的建議退休年齡,我們尚餘三十年的時間奮鬥,好讓自己的晚境不至於太落魄。當然,我們不只要為自己打算,還要扛起家計,照顧退休的父母以及建立家庭。一旦我們把生命幻化為數字,一切就再清晰不過,甚至殘酷。
可是,倘若我們的生命並不如預期般長久,那麼一切的計劃豈不成為泡影?
《29+1》正是兩名迎接三十歲的陌生女子的心路歷程。冷靜務實的林若君,是「三十而立」的信徒;天真爛漫的黃天樂,選擇活在當下。電影讓兩名截然不同的女子,在踏入三十歲之際各自碰上衝擊,從而讓兩人停下來再三思考,打好心理基礎,再邁向人生另一個階段。
電影的內容幾乎和舞台劇一模一樣。不過,當年彭秀慧在劇場裏是以獨腳戲的形式說故事,由她一人分飾兩角,串起這兩場三十危機;電影則加入了不少角色,更富娛樂性之餘,也圓滿了劇場上佈景、道具難以呈現的真實感。雖然進場前已經知道整台戲的來龍去脈,但由於人生不斷積累的種種苦與樂,讓我總能從熟悉的故事裏參透更多,每回散場皆生醍醐灌頂之感。
我認為這台戲,每位女生應該至少用心觀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