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烈日下的錯誤

夏日降臨,高温蒸騰之下已醞釀了許多災禍,比如日前的荷里活廣場隨機斬人案。事件發生之後,影片迅速鋪天蓋地轉播有精神科病歷的兇徒完整的斬人經過,朋友間看過影片的無一不觸目驚心,為死者感到戚然。然而,網絡上更多的是社區裏對精神病患者能夠隨處走動的質疑和恐慌,為「精神病」去污名的倡議淪為天方夜譚。


此事讓我想起余華《河邊的錯誤》。人類是極奇複雜的生物,言行受意識及感性支配,卻又常常心口不一、自我懷疑,更別說一堆數之不盡的拙劣人性。也許是人意識到自己的不安全感,故特別排除異己,深怕有朝一日禍及自己。余華把人性的自私藉「瘋子」和老郵政弄居民的來往活現眼前。小說中的「瘋子」來歷不明,居民們對他的好奇全因某天發現附近一個厭惡社交的老寡婦突然與之走近,她牽起「瘋子」的手逛菜市,視如己出。「瘋子」年約三十五,似乎長久以來患有精神疾病,意識像個五歲孩童,終日嬉鬧,會把飯碗砸在照顧者么四婆婆身上,發起病來甚至會毒打年邁的婆婆。好事的居民只管把耳朵豎在么四婆婆的門前偷聽著屋內打鬧的聲音,卻從未有人出手相助。


小說中的慈祥的么四婆婆沒有迎來善報,更被人離奇殺害。後來民警苦苦追查,鎖定兇手正是受么四婆婆悉心看顧的「瘋子」。礙於「瘋子」神智不清,他的劣行無法被法律約束,其後老郵政弄先後再發生了幾宗手法一致的殺人案,所有證據直指「瘋子」。陷入道德與法理兩難的民警,竟貿然動用私刑,在河邊處決了「瘋子」。民警隨即自首,卻被上司壓下,並在上司和妻子的安排下進入精神病院脫罪。


《河邊的錯誤》是余華在八十年代撰寫的短篇小說。那個年代國人經歷了文革磨難,一切看似蓄勢待發,實則只能踽踽前行,如履薄冰。在這樣一個壓抑的社會面貌之下,「瘋子」的狂戾和居民的獨善其身似乎值得體諒,民警選擇私了也實屬殺一救百的無奈之舉。鏡頭一轉,社會事件及疫情夾擊後的香港,也處於重建復甦的階段,期間的紛亂恐懼驚擾了多少人的心神。每思及此,我似乎能夠共情小說裏的「瘋子」,儘管么四婆婆及其他死者慘遭橫禍更令人心碎。


小說以民警入住精神病院逃責的荒誕結局收尾,反諷之餘更多的是悲歎。以正義為名的民警迫於妻子和上司的人情壓力,按照指示在精神科醫生面前語無倫次,好讓自己順利進入精神病院,成為置諸法度以外的「瘋子」。民警一心為民除害,最後卻為了自保而加入禍害行列,徹底顛覆了苦苦堅持的自我價值。也許,被宣告成為精神病人那一刻起,民警已然陷入瘋狂。


回到現實,現代社會急速發展,人類面對的壓力數之不盡, 精神心理備受困擾的人相比過去只增不減,然而社會對「精神病」聞之色變的風氣並沒有因為受困人數激增而有所緩和;相反,那些急需別人施以援手或遊走在崩潰邊緣的人們只能一再壓抑隱藏,直至意識不再受控,造成無可挽回的錯誤。


這些錯誤,難道要歸咎天道?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藍塘道

許多年後,當我下班從藍塘道信步而下,還是會想起黃碧雲小說裏那位家居藍塘道的女子許之行。小說裏的許之行是一個亮麗伶俐卻敗於世俗的女子,與室友葉細細有着一段說不清的關係。初讀小說腦海便不斷浮現之行的形象,俗豔的、清冷的、愛慕虛榮的,直到在藍塘道整整工作了八年,才明白之行為甚麼穿繡花鞋而不穿高跟鞋。

儘管之行和細細都是女生,我並沒有把這篇小說限於同性愛來理解,更願意認為小說旨在寫兩個氣質獨特的人互相欣賞,經歷多番糾纏後尊重彼此的選擇而不再交集。

她(許之行)捉開我(葉細細)雙手,看我的眼:「我記得。但那是從前的事了。這次是我的機會,你得為你的將來打算,不見得我就要庸碌一生。」

葉細細以第一人稱角度描述她對之行的念念不忘,讓小說的主角光環落在之行身上,看她眼裏的許之行,閃閃發光、楚楚動人。細細與之行惺惺相惜,然而回憶雖美,卻無法跨越那道名叫價值觀的鴻溝。也許最後,細細憑實力成為湮沒在人群之中的精英,之行以姿色換取五光十色的豐盛日子;各行各路,誰也再想不起當初痛徹心扉的玩笑話。


八年之後,我依舊在藍塘道上營營役役,甚至在毗鄰小街住下了。每日踏着碎步,從未見過穿繡花鞋的女子。

終於,我也不再讀黃碧雲了。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把握

 

電影《一代宗師》當中葉問曾提及「男人過了四十,就要做有把握的事」。這句話若套用在心理年齡比男性早個三五七年的女性身上,可能要把句子裏的「四十」換成「三十」。後來這句話比「人生如棋,落子無悔」更沈重地烙在腦海中,那年我不過二十出頭。其時我一直思考着所謂「有把握」的事,褒貶難定,無從入手。

 

一晃眼十年,時間在焦灼糾結的日常中隨風而去,我也步入得做有把握的事的年歲。回看十年,順逆有時,悲喜交雜,得失參半。期間轉變的何只我,地球輪轉、時代變幻,世界也因為猝不及防的天災人禍而運作失靈,更別說伴隨而來的生離死別。眼下的亂世倒有幾分接近葉先生當時的處境,所以再次想到電影金句時,頓感一陣蒼涼。然而,生活不會為誰而停止擠壓,難怪要提醒自己把握命運。

 

人生再苦再樂也不過百年,不求世界之巔只圖活得明白。現在了解金句的深意,並非鼓吹年齡焦慮或打壓理想,只是實際勸導世人儘快找出自己的長短,透過發揮所長,累積實力再力所能及地回饋,通往人生三境: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若按此理解,我看只有做自己堅信的事,樂觀看待成敗,並培養自省習慣方稱得上「把握」。至於途中走過樁樁件件的陰晴圓缺,終將也會成為時間洪流當中一抹蒼茫,為自己的人生劇本上色。

 

2022年3月17日 星期四

關於放棄,我說的其實是

自懂事以來,我認識的師長、視作榜樣的同學不斷言傳身教堅持的重要。天真的我也自以為堅持也許是天資不足者突圍而出的惟一途徑,甚至於讀小說時除了欣賞天才,更佩服默默耕耘、剛強堅毅的人設。我們所受的教育只許堅持,即使失敗也應該汲取教訓再接再厲,從來沒有放棄的餘地。經年浸淫在這樣子的思想教育的我,順其自然地產生了一種倔。這股不落於人後的倔,也曾被誤認為驕傲,直到離開校園以後,歷經社會磨練,使我不得不思考堅持的理由。


二十五歲那年我放棄了一直以來想當文學編輯的理想,投身到朋友口中條件穩定、較為體面的教育工作。在那之前,我任職出版社教材編輯,每天與課本、題目打交道,也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加班、互相鼓勵。期間,為了補強本科知識而讀碩,看似在為職業奮鬥。不過,因為一路上苦無機會進入教科書以外的出版社,而且對於大公司制度上的不滿,我只好趁年紀不大時改道。文學編緝挑燈夜讀作家文章,想方設法推廣文本,與作家成為知己等的想像,統統放棄,卻生出了豁然開朗的感覺;在命運為我開啟的跑道上馳騁,不再發出「時不予我」的悲鳴。


去年生日前後,我放棄了一段失而復得的情誼。在那之後,只專注於眼前,注重實際,不再抱有過度的想像;終於停止了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終日的感受,得以繼續活出自己的人生。我深知這份情誼的重量,卻發現自己原來一直凝視昔日傷疤,並沒有從中超脫。那道疤痕我也責無旁貸,於是我曾經選擇再堅持一次。雖然幾度以為得以重拾如初,但現實卻是難以表達、壓力重重,甚至喘不過氣。最後,我放棄了堅持,沒有了壓力,也許大家可以離開困局,飛得更高,更自由。


兩次的放棄與小時候放棄鋼琴的感受截然不同。鋼琴不是我的志願,但前面所提及的兩則,曾反覆牽絆着我許多四季。後來我體會了所謂放棄並不是單純的拋棄,定必經歷過想像、掙扎與痛苦,然後作出適合自己與合理的妥協,這個過程成年人稱作「成熟」。關於放棄,我說的其實是認識自己的過程:明白了自己的局限,給予彈性與空間嘗試,再溫柔且堅決地放棄,然後探索合適的答案。如此一來,我們從學校學習堅持,從社會練習放棄,這樣剛好。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第一爐香

看畢等待了若干年的改編電影《第一爐香》我是尷尬的。電影劇本創作了葛薇龍和喬琪婚後互相折磨的生活:喬琪依舊博愛,婚後繼續風流;薇龍心知肚明,卻不甘放手。作家沒寫出來的,想必都是贅言,打從原著中薇龍決定嫁他,便注定這桩可笑的婚姻(交易)不可能幸福,電影尾聲花了近半小時的篇幅交代,莫非是希望世人以薇龍為鑑,聊表同情?

以上草率的看法是我這兩天不斷折紙元寶時整理出來的,因為這種互相折磨的相處方式,在那個年代,並不罕見。半月前爺爺一睡不起,器官衰竭的情況下搶救無效,在爸爸一輩的親屬目送下離開了人世。其時祖母剛從另一家醫院辦理出院,對老伴的離去毫不知情。天地不仁,祖母在爺爺離世前兩週一直住院,因而在他人生最後的一段日子,只有護老院的護理師、我爸以及老友記的麻將聲陪伴。然而在我看來,錯身而過的安排,也許是一種解脫。

爺爺與祖母是父母之命結成連理的一對。二人的家庭背景相似,經濟環境也匹配,婚後不久陸續生下五兄弟姊妹。日子隨著爺爺與祖母從鄉下南渡香港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戰後的香港有一段歌舞昇平的殖民時代,爺爺沒有錯過花花世界,只有一成不變的祖母每天呆在家中下著麵條等待丈夫擺駕。

後來祖母經歷了爺爺變心、家中積債、變賣產業等等難關,但她從來沒有離開的念頭。甚至,爺爺的情人早逝,祖母還請兒媳到靈堂代為拜祭。經年的隱忍,換來的是與爺爺一起白頭的最後勝利,還是未及道別的遺憾?我很想知道答案,於是這兩天一直悄悄地觀察祖母。行動不便的祖母坐在輪椅上緩緩滑動至遺體安置的地方,回頭時我看見她眼神悲慟以外,更多的是唏噓不已。疲弱下垂的雙眼微紅,我這才明白了何謂欲哭無淚。今天上午蓋棺前親人要繞著遺體步行一圈,作最後道別。一直無法原諒爺爺生前種種的姑姑終於哭了,然而我發現祖母在那最後一圈並沒有瞻望爺爺。


離開靈堂前往火化場的時候,我轉身再看一眼堂前爺爺的遺像。只見職員匆匆把載著爺爺淺笑的相架撤下,順手把堂前的香爐捻熄。爺爺和奶奶的故事也該完了。


願逝者安息。